7、猎人与麻雀佬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香山没有深山老林,却有小冈丛莽与草蓈滩涂、浩瀚水稻田,且天气温暖湿润,百物蕃茂,宜于飞禽走兽气息繁衍。五桂、卓旗、黄杨等山脉之松林灌木茂盛,黄琼、?狸、刺猬、穿山甲、猫头鹰、苍鹰、鹳鹤鸥鹭等栖息其中,近百年内亦曾出现虎踪;水网地带草蓈丛生,稻禾茂密,竹木婆娑。暑天生活于北方的水鸭、雁鹅、棕鸡、鹳鹤等两栖飞禽,于秋冬时节成群翱翔南下避寒,也有筑巢产卵孵化的;旧时,于隆都、良都、得都等地,有好处近村的松林划定为禁猎区,树垭间雀巢连连,早晚鹤鸣嘎嘎,鹳声古古咕咕,鸟语喳喳。
各地历来有不少农民一狩猎为主要副业,常见他们身挂药袋,手持粉枪,带着猎犬巡狩于山林水网间。香山城乡百姓喜爱野味,购烹各类飞禽走兽,作滋补羹肴,或作特效疗物。猎获物的体型,无论大小,均价值不菲。因之猎入收入亦颇可观。坦洲、民众、南蓈等低处珠江口滩涂地带的农民,尝有怀祖传捕捉水鸭等候鸟绝技者,他们备特制的长形网具,与月黑风高之夜,以长丈余的竹竿,撑起长网数百丈于田野或滩涂,待水鸟群飞越时撞入网眼,即刺实不得脱而活缠着,到天将亮时,捕者逐只活捉置之笼中,往往于一夜之间获数十以至百只。近年,水鸭每只值20元左右,体型大的每只30-60,捕水鸟而制致富者,非鲜有。
近代以来,因开荒造田加速,是用、施用强力杀虫农药增多,且滥伐林木禁而不止,禁猎林多已不存在等原因,飞禽走兽日见减少,故狩猎者亦多兼业捉田鼠捕田鸡(青蛙),以弥补收入。
以捕捉麻雀(禾雀)为生者,俗称“麻雀佬”。他们有极高的祖传捕雀技艺,工具唯两枝可以随时接驳的竹竿,于一枝较短细的竹竿顶端涂以特制粘胶。他们每天从早至晚,身挂密盖竹篓,手持竹竿,凭锐利的双眼和敏捷身手,不上山冈、不下蓈田、不入林带,巡游于乡村大街小巷和谷粮仓近处,专捕活跃于屋檐墙头的麻雀。每出手,百无一失,定有遭殃雀儿黏与粘胶上。麻雀肉有特效药用价值,又有很高的滋补功能,且美味可口,素为食家所好,故麻雀佬进村所获,每每于出村时已卖光。
百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野味补品需求日益增大,故此,以猎兽捕雀为主要副业者,有增无减,常于城区及村圩街市见悬猎获物求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