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打铁佬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每一处圩场或村庄街市,都有一至数间铸煅铁器寮舍,一年到头,由早至晚,“哋它”
风箱声和“叮当”打铁声不绝。铁匠师傅左手拉风箱,掌握炉火,见火候已足,则放开拉手,持长钳挟起炉中铁器,置铁砧上,右手举锤捶锻;站在对面的一或两个徒儿,在师傅的锤声指挥下,有次序地下锤。至铁器已冷却至捶不开的程度,再放入炉中炼锻。经多次循环煅打,始制成一件诸如锄、刀之类简单器具。铁匠们每天站立劳作,或坐在简陋的长形工具凳上,双手持特制的小钢铲,用力铲刀锄刃或锯镰牙,劳作10小时以上。做饭时置锅于煅铁煤炉上,饭熟时才歇工用饭,饭后抽几口烟,喝一碗水即继续劳作。于低矮的寮舍中面对烘炉,无论寒暑,整天汗流浃背,辛苦之状,难以形容。若遇天灾人祸而歇业,铁匠们唯有户托工具凳及手铲子、磨刀石、上街“铲刀磨较剪”以求生。旧香山土生土长人士从事打铁业的鲜有,铁匠们多来自鹤山、高明、台山、开平等地。
1956年合作化运动时,打铁佬们及其眷属多已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转为圩镇居民,及后转为第二轻工业工人。今时常见个体打铁店场,多数已备电气、机械等设施矣。而铁器生产合作社,仍有“铲刀磨较剪”者上街为居民服务,然皆为市外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