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过街小食担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以祖传烹饪技艺炮制食品沿街叫卖为业的农户,为数不少。有专营一个品类的,也有因季节而转变经营品类的,如署天卖甜品,寒冬改卖炆狗肉或猪脚煲姜。凡卖熟食者,烹饪技艺颇精,甚至可称为专家。在社会相对安宁之年,这些人的生活,粗茶淡饭,土布素衣,可以过得去。但是,一年四季天天上街叫卖,卖完返家加工烹制,或夜间制作,白天叫卖,或白天制作夜间上街,每天劳累12小时以上,且多是全家老少齐动手,辛苦异常。
卖给云吞(馄饨、抄手)面者,深夜揉面研面,制成丝丝细面与薄韧云吞皮;至四更时分,到期屠场取猪骨与肉,又去市场取鲜虾,携回家立刻动手煎汤,剥虾肉、剁肉。天亮即由劳力强、口齿伶俐、包云吞技艺纯熟的男性,挑着特制的炉锅碗柜及肉箱上街应市。不知何代定了例规,卖云吞面者到。干此行的上街,必两人协同,轮流挑担、敲板子,停下应付顾客时,则分工包云吞与烫面。
卖炒河粉(原产广州市面上郊沙河镇的宽米粉条,传入香山之后,仍称沙河粉)者,同样由早至晚挑着炉柜上街叫卖。前柜置炭炉和分密格的深锅,一格为浸粉汤,另一格为上汤,锅侧另有两只小炭炉,分置牛杂瓦铛和猪杂铛,锅面前为固定的小切板:后柜置放刀具、碗筷、熟粉块及洗涤桶、钱箱。遇光顾即切粉条,浸热上碗,加上汤与配料奉客。
卖漱粉(隆都称本汁)者多为固定小档。
卖甜角仔(用开水拌匀成粘?稠状粉糊,用筷子挟成的小菱形粉角)的,更加讲究制作技艺,他们多数是设固定小档,即拌粉糊即挟小角,以非常快速灵活的动作,左手持盛粉糊的小盆,右手持一双筷子,置一盆冷水于右边,先将筷子浸湿,然后一只一只地挟粉糊成角于冷水中,其速度快如母鸡啄谷粒,原来稠糊状的粉,经冷水泠却(称过冷河)即成为浸粉汤中略滚,即上碗加糖水奉客。
卖猪粉(即将沙河粉块卷成若母指粗,状若猪肠的卷子)的,有男有女,挑一担一头置炭炉小锅蒸笼及加热肠粉的竹篱,一头置碗碟剪刀、叉子、蘸料及洗碗盆的叠式木柜子的担子,在街巷高叫“猪肠粉”。一小碟热气腾腾,麻油、生油、芝麻、椒酱、芥辣俱齐,爽滑可口的肠粉,仅费几个铜板,确是实惠。其顾客男女老幼皆有,生意很好,但赚钱不多。
卖粽子的,多数于白天制粽,夜晚叫卖。因粽子耐火,需煎10小时始熟透。一般为咸肉粽或红豆花生粽,咸肉粽以经盐渍的猪肉或排骨,加咸蛋黄,混入经浸水的糯米中,用芦兜?叶或箬叶分只包裹,以水草扎实始下锅,也有用蕉叶、荷叶包裹的。粽子味道微咸奇香,有暖胃益气之功,又有催眠的作用,是老嫩皆宜的夜宵上品,深得食家喜爱。经营粽子的,多数于白天卖芋头糕、眉豆糕之类。
暑天卖芝麻糊、绿豆沙或凉粉等甜品的,一般颇有生意头脑。他们常挑担子到村边大榕树下,晒谷场等地,逗惹乘凉的和打禾晒谷的人帮衬。骄阳炎热之日,可以做两轮生意,晌午卖完一盆,傍晚再卖一盆。若遇天气骤变,突然风雨交加,则乏人光顾,卖不出去的甜品,隔宿即馊,唯有听天由命。
寒天卖猪脚姜。所谓猪脚姜,以猪脚、猪手、猪腩、猪大肠、猪肚等混以姜块、萝卜、用乌醋清水煎熬,调以红糖和适量的盐,煎至熟透上市。味甜酸令人垂涎欲滴,又有开胃作用;姜辛辣右以御寒祛风;猪脚、猪肠经醋煎之后,软韧适度,油而不腻,香滑可口,男女老少皆宜。醋酯有收缩防腐作用,是不含副作用的防馊剂,因之,猪脚姜煎熟之后,可贮存一周,加热之后即可食用,其气味不但不变,且更浓郁,不少食家嗜食隔宿猪脚姜。卖家烹制一次足够售两三天,昼夜应市,所以,一般无亏蚀之忧。
卖熟狗肉的,一般以小量姜块混合狗肉炆煎,至肉熟汗稠为度,以秤量计价出售。山区、平原与水网地带的烹制法各有特色,但皆以姜块为配料。凡卖熟狗肉的,均是烹狗世家,所烹香气四溢,味道奇特可口,熟度适中的熟狗肉美馔,比之自家烹饪的,有过之而无不及,且价格相宜,可谓饱口福又干净利落,故深得嗜者喜爱。
上述过街小食,不可小看,因为具有独特家乡风味,确是与别处的不同,且送货上门,极之方便,不少家道丰裕的人士和旅外乡亲,嗜之若渴。于惯见的乡村,今天此类商贩更形兴旺,唯经营者不是挑担,改用单车或三轮车代步;不用柴炭炉,改用火水炉或煤气炉而已。至于面条、云吞皮、肠粉、漱粉等,各地均有专送货上门。经营熟食的店档街贩,每天只炮制配料羹汤即可。
还有专卖酸甜品冷食的,如藕片、姜块、萝卜、梅李、桃、木瓜、芥菜荚等,生浸于玻璃器皿的白醋中,调以白糖或糖精,沿街供人选用。惯以敲小铜锣为号,人们闻锣声嗙嗙,便知卖酸湿者到,因称之为“嗙嗙佬”,或称卖酸湿的。此种行业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少见,因罐装甜酸令品普遍上市,80年代开始,此行业已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