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看牛仔与舂米者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自有耕牛的农户,都有牧牛少年,自耕农一般遣来本家子侄为之。地主、富农与农场主,则多数雇用本村或邻村孩童专务之,俗称牧牛少年为看牛仔。受雇看牛,食于雇主家,宿于牛栏,没有工资,只给一顶竹帽,一件蓑衣,每月几文剃头钱,俗称“有吃无工”;若遇着有良心的雇主,或于年终给一袭粗布衣裳,大年初一赏一封利是;或逢雇主治办红白事获得一点赏钱。看牛仔于农闲时牧牛,农忙与寒冬腊月,则专务割青草喂牛,即使所谓“赶狗不出门”的霜冻日子,也必须出外割取草料。为活计,整个青少年时期付之艰辛劳动,不得分秒偷闲。成年之后,或当长工,或自立门户为佃农。由于自幼磨炼于农业生产劳动中,他们大多数为耕作技术纯熟而高强的劳动者。
从古至近代,加工稻谷成白米,由人力推砻去壳、踩碓舂去米皮,经三次筛簸,帮弄出白米来。香山于1912年始有一间机械辗米场出现 于石岐,至30年代,辗米业(米机)才逐渐发展起来,40年代,商品米基本由米机加工上市。而农民自用粮仍以人工磨舂加工,直至60年代,始基本为机械所取代。而今,砻已消失,碓仍存在,用于舂米粉。
砻,北方称?子,香山称谷砻,用于破壳取米,其状如石磨,由木质上臼、下臼、摇臂和座架组成,上下臼的工作面镶有硬木齿。磨谷时,下臼固定;人力推动上臼旋转,借臼齿搓擦,使谷壳裂脱,再经人力用竹篾筛箕筛簸去壳,留下带皮的糙米备舂。另一种以竹篾织成上下臼砸,中以香胶混泥舂实,镶压竹齿于工作面的,俗称泥砻。前者于大地主、农场主之家,或米店加场有设置;后者则多见于一般农户。
碓,是舂米和舂米粉的专用工具。掘地安藏固定石臼;上架木杠,一端装木杵或镶石杵(隆都称椎升),以两根石柱夹木杠架于中间。使用时注糙米于石臼中,用脚力踩动木杠一端(称碓尾)一上一下,咚咚作响,借碓杵打入糙米中的力量,使米粒互相磨擦,至米皮脱出成糠(即猪糠),留取白米。碓有大小两种。大碓配有大臼,一次可舂百数十斤米,碓身重,须强劳力始能踩动,为专业加工场设置。小碓较轻,一般力弱的妇女或两个孩童配合则可踩动,常见于普通农家。
旧时,各村皆有专以磨谷米为业的农民,或兼作副业的,多为夫妻档、父女班,男的舂米、送货,女的推砻磨谷、筛米簸糠,称舂米佬与磨谷婆。有设砻大碓于舍,代人加工的;也有受雇于谷米加工场的。米机厂场普及至乡村以后,此种职业或兼业才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