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客家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客家,族名,汉族的一支。中古以前居中原一带,北起山西至河南宝灵,东至安徽寿县,南达湖北黄陂。因战乱而南迁,客居闽、赣、两广等省,因此自称客家(音hakkas)。《客香林·客家研究导论》说:“客家人五次南迁:一是五胡乱华时,迁到长江流域。二是唐末黄巢事变时再移入江西、福建、广东。三是宁时避金人南侵,而使更多的客家人移居广东东部。四是明末避清军而远迁四川、湖南、贵州、台湾。五是清同治时因受广东西西太平天国事件的影响,而迁广东南部及海南岛。现在客家主要居住于广东东北部的梅县、兴宁、五华、平远、蕉岭、丰顺、龙川、河源等市县,和江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的数万平方公里的丘陵地带。并分布于广东中部和南部,广西、湖南、四川、台湾、云南、贵州等省,少数仍散居于洒南、湖北、安徽、山西、陕西等省,在国外则侨居越南、印尼、泰国、美国等地,合计约4,500万人。客家是汉族中凝聚力最强的一支,有独自的语言系统、风俗习惯,个性朴实、勤俭、勇敢、坚韧。”
香山客家多数于明初至清代中叶来自邻近各邑,少数直接从闽西、粤东北徙来。时值香邑趋于较长时间安定发展,各地移民陆续徙来,人口与日增加,农业经济由三等县上升至一等县的时期。客家人抵达香山,分别在五桂山脉各处山麓择地开山辟地而居,以耕种割芒砍柴狩猎营生;或在山下濒海滩涂管处择较平坦地段栖息,开垦造田,以发展农业生产为生;也有部分到卓旗山脉的龙眼里,冲积平原中心地带永害乡潮居里,古海乡潮居里(黄圃),黄杨山脉潮居乡黄字围(斗门朝务)等处,与非客族人融合开发围垦营生。在五桂山内开发定居者,后裔繁衍渐次形成客家村落,客家的某些习俗沿行较牢固。如婚嫁丧葬等俗例沿行至今(下文叙述)。一些特殊的称谓,仍保留其祖籍方言的独特称呼,如称父亲——阿哥、阿大,儿子对人称自己父亲为耶里(利);称母亲——哀娘、哀姐、阿迷、阿社;称公公——老官、大官;称婆婆——大家;嫂嫂称小叔——小郎,对人称本家小叔为细叔;称小姑——小姑子、细姑;称女子——夫娘、辅;称少女——夫娘子;妇人互相尊称平辈为孺人或?人,妇人墓碑、神牌也用孺人。
隋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生活环境的变迁,客家风俗有较有的变化。如全村全族人集居一座垒、寨式土楼大屋,娶童养媳,收养侍郎妹(媳),指腹订婚,幼儿幼女早订婚姻等旧俗语于香山极少保留,自民国以来已基本消失,近年已根绝。
在山下临近河畔滩涂平埔地带开发定居的客家人,其后裔多与非客家籍人杂居一村,世代繁衍,形成较大的乡村(圩),居民习俗互相同化,均会操三种方言。如板芙镇的湖洲、深湾、神湾镇的南镇、古宥等村,人们操客家、闽南(隆都),石岐等几种方言者;岐关东东路沿线,也有不少类此乡村。这些村庄,独特的客家风俗,极少见完整保留岂非室格局、婚嫁礼仪、丧葬典规等等,基本与当地沿行的习俗混同
一体,没有多大区别。唯有一些村校仍沿用客家方言授课。
山歌是客家山村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较普遍的娱乐方式,如同大沙田区的咸水歌,常于山间田野劳动,或夜晚在乡村地?晒场,有青年男女唱歌谈恋爱,或举行自发性的赛歌取乐。五桂山上的客家村,至本世纪70年代仍有唱山歌的习俗,歌词有农郁的山野风土气息,具朴素坦率的悠然韵味,和通俗自然的旋律,让懂得客家方言者听清词意,觉得美妙动人,不懂客家方言者听着,也觉悠扬悦耳。歌词多用七言四句,亦有七言二句问答式对唱的。有些文化水平较代或文盲者,却唱出真意纯情、少有花假、比兴雅致、情采丰富,具有强烈艺术意境的声调。《林嘉书·闽台风俗》所录闽台客家山歌情歌歌词:
[center]柑仔跌落古井心,一半浮来一半沉。
爱沉沉落井底去,莫来浮起弄哥心。
郎爱交情就交情,两家甘愿就兼身。
郎要交情交到老,永久千秋莫断情。
高?坪来矮?坪,难逢难遇共路行。
大树头下嬲一阵,旱禾见水心就生。
大麦出穗一包针,松树抽茵一条心。
柑子剥皮一团肉,阿哥爱妹一团金。
约郎约到月上时,等郎等到月斜西。
唔知系郎住山高月出早,还系妹住山低月上迟?[/center]
注:?音栋——嵴。嬲音niao鸟。
林注:类似直率得有点出格的客家山歌,俯拾皆是。明冯梦龙说:“但有假诗文,无假山歌。”传统歌谣的通俗自然,清新朴素的风格,其“明转出天然”,“声势出口心”的艺术特色,并不是可以象写诗文一样精式做作出来的,而是人民真情实意的不加掩饰的表露,也正因此,客家山歌有着惊人的艺术美。
上录五首歌词,虽非香山客家山歌的原词,但于旧日,五桂山客家村庄,常听到类此歌词。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于中山境内客家村庄,已极少听到山歌之声。究其原因:一是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所然,原以耕种采樵割芒狩猎为主要营生手段的历史,已经打破,人们出山往外谋发展日渐增多;二是年青一代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村外文化和现代文明生活感染日深,对传统文化生活有局限感与粗俗感;三是邻近镇圩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准日渐提高,山村人外出佣工、经商得利益,比之靠山吃山,为倍差以致数十倍之差,且娱乐生活上的享受,多姿多彩,单纯的山歌对唱赛唱显得枯燥无味等等。建村于山下平原地带的客家村,虽保留了客家方言和某些传统习俗,而唱山歌之俗,则早已失传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