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佃农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01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自耕少量土地,租耕大部分土地,或全无自耕地,全先靠租地法种者,俗称佃农。即土改划阶级所列的下中农与贫农。旧时,绝大多数土地为地主、公尝(宗族祠堂公产)或祖庙(全村百姓所尊崇之神庙)所拥有,以批耕或租耕形式由佃农租种。批耕即立约租租赁10年以至50年为期者,由租种者按定额逐年交纳地租。这种形式多是地权持有者居址远离耕地的所采用。横栏、沙朗、坦背、饭芙等地之沙田,地权多是隆都、邑城、榄镇等处地主拥有;坦洲(金斗湾)、谷都(神湾与三乡)的广阔围田与水田,属恭常都(唐家、下栅、翠微、前山等乡村)、平岚、鸦岗等处地主拥有;港口、民众、浪网、三角、阜沙、大冈、潭洲等地方圆百里的广袤冲积平原,则绝大多数为邑城、张家边、濠头、黄圃及顺德大良、容奇和远东莞、番遇地主所拥有。所谓“山高皇帝远,鞭长莫及”,将土地较长时间批租给当地人耕种管理,坐收渔利,省却了麻烦。批耕土地形式的沿袭,致二路地主应运而生。因为大面积的耕地所有权集中,如小榄镇的大地主,何十郎第六世孙何显民,于明永乐20年(公元1422年),就拥有耕地21909亩(见《小榄镇初志·经济篇》),缺乏本钱的小农难以直接向大地主批耕土地,是以一些富且恃以权势之户,远道从大地主手中批出土地,自己经营部分,其余分小块转租给小农户耕种,从中剥取收益,成为二路地主。二路地主的存在,沿至本世纪50年代初。一些虽是近村土地,因土质与水利设施差,于耕种中必须经常修整改良者,也常以批耕形式租佃。
近村的肥沃地,多用租耕形式。租耕地一般每期1至3年,期满另订租约。在纳租形式上,有于春耕前纳现金交上期的;也有以早晚两造实际收获量或成片果园的果品年收获量,按签定比例交纳谷物或果品为租金的。其比例按耕地的肥沃瘦瘠、水利排灌难易而定,一般为三七或四六分成,即地主占六至七成,耕户得三至四成;劣地则五五分,各占其半。抗日战争时期对1949年,由于通货膨胀目甚,钞票翌日不保所值,地主们普通采用按比例收取实物为租金的形式。
佃农之家生活清苦,租地之外,还要租牛、借高利贷,缴田赋、更夫费、护沙费等开支,即使风调雨顺幸获丰收之年,除去租利税等费,所剩仅够糊口,侥幸能维持两饭一粥,或于年终为家人添置一袭粗布衣裳。而以杂粮薯芋参拌度日乃常事。正所谓:“头菜瓜汤身体健康;杂粮加米,不用彷徨。”若遇灾年则不堪设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