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各界哀悼孙中山
发布时间:
2006年06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由于孙中山先生一生中曾三次亲临天津,天津人民对他怀噩深厚的感情。对他的逝世,天津各界人士以各方式表示悼念之情。此据1925年3月19日上海《申报》载《孙中山病故后之天津各界》记:
3月14日天津通信:孙中山在京病故,本埠国民党直隶支部得讯后,当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如下办法:
(一) 由省部通知本党部常务委员,定期召集全体党员大会,讨论善后办法,并于是日(十二日)由宣传股派员,赴各宣讲所,讲演孙中山主义,藉以唤起人民之同情心。
(二) 由省部市部各印传单数万份,说明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之意义及今后吾人应努力进行以完成中山之志愿。
(三) 除公推驻津中央执行委员数人即日晚车晋京参与丧仪外,所有天津党员,均努力宣传中山主义,俾得实现真正之中华民国。
是日(12日)中午,各报多纷出中山死耗之号外,全市人民脑海中,遽受一种震撼。
各机关因尚未接北京政府正式通知,故不便噩所表示,但已决定停止办公一日,降半旗三日,各学校停课一日。闻驻津各领事馆今日(14日)已接到北京公使团转来外交部通告孙中山病故之令文,决定降半旗三天,藉表哀悼。并闻民党直隶党部,拟定期举行天津市民追悼孙中山大会,日内即与各团体接洽,大约于娄柩过津之日举行之。黎元洪昨日派其秘书黎澍携带花圈、挽章等件,晋京吊唁。各团体亦于昨今两日纷纷派遣代表入京致祭。中山去年北上,原抱噩与段祺瑞、张作霖、冯玉祥合作之志愿,一旦消逝,与大局有无影响,颇为国人所急欲知者。据记者所闻,议论殊不一致,兹分述如下:
(一) 在野名流及同盟会老同志均抱悲观。其言曰:数年孙中山、段祺瑞、张作霖三角联盟,至执政府成立,孙中山与段祺瑞间的政策互异,隐藏裂痕。未致分道扬镳者,盖因孙中山有驾驭国民党之权力,其主义亦能多数民众之信仰。段祺瑞为大局前途计,不得不委曲求全,而稍稍容纳其政策。现在孙中山既作古,国民党总理人物,颇难其选,结果必陷于群龙无首之象。段祺瑞如置民党主义于不顾,而为所从欲为,则民党必起作反段之运动。
(二) 现任官僚及段派人物,均抱乐观。其言曰:善后会议,开议一月有余,尚无成绩可以观,皆为中山主义所牵制。今孙中山既病逝,善后会议自可顺利进行,各方有以中山为号召者,今后不难自行销灭,反段将不成问题。
(三) 与孙中山有关系者,则谓中山故去,人选诚难,但必须采取委员制,以竟中山未尽之功。民党断至从此消灭或分裂,则可断言者也。所虑者许崇智、林虎滇桂四旅,将共争逐于西南,恐无人能收服之。大局统一,此后渺不可期矣。
许崇智(1866——1965),字汝为。广东番禺人。初入福州船政学堂,后被保送日本士官学校习陆军。1905年加入同盟会。毕业归国,官至福建新军第十镇第二十协统领。辛亥武昌起义后,与彭寿松等力迫镇统孙道仁于11月8日宣布起义,被举为前敌总指挥,翌日指挥起义军光复福州。福建军政府成立,任海陆军总司令,旋改福州第一师师长。12月率闽军北伐支队北上烟台一带与清军作战,不久撤回。1912年任第十四师师长。“二次革命”时,迫使闽督孙道仁宣布独立,被推任福建讨袁军总司令,失败后逃亡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军事部长。后回国从事反袁、护法斗争。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与讨伐陈炯明诸役,颇著战功。1924年国民党改组,获选中央候补监察委员。翌年任粤军总司令、广东军政厅长等职,曾受命处理廖仲恺被剌案,旋辞职退居上海。后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监察院副院长等职。晚年居澳门、香港。
林虎(1888——1960),广西陆川人。字隐青。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陆军次长、第二军长。1924年5月被北洋政府委任广东督办。1925年3月所部被广东革命政府的军队歼灭后,到上海闲居。晚年回广西经营农场,曾任国民参政会参议员。建国后,任广西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1960年2月在南京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