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忆日军侵华,本镇沦陷多年,一旦光复,镇人痛定思痛,深感贫病无告之苦。1946年间,遂发起在罗涌兴建崇德医院(即今小榄医院前身)。当时我年仅二十余岁,颇喜爱社会公益事务,对地方掌故亦很有兴趣。主事者与我商量,谓李履庵生前,曾立心编写《榄溪初志》,可惜拟定目录,即已逝去,要求我根据他所遗目录,搜集内容,充实成书。并由我出印书二百本的费用,将书捐出医院,由医院分送侨亲及港澳同胞,以开劝捐之路。我自量精神充沛,性有所好,且经费方面尚能支撑,为促筹款,支助医院,造福桑梓,亦是良策,况念小榄向称文明之乡,编成方志,弘扬乡土文献,以垂永远,可算一举两得,遂慨然答允。即搜集大量有关资料,并亲自踏查全镇坊表、冢墓、碑记、名胜古迹以及庵寺庙宇祠堂等等。经年余之埋头编写,只剩名人列传、文艺、沿革等项,尚待时日方能完成。因主事者频频催促,迫得将志改为杂辑,正拟付梓,即欣告全国解放,此事遂停。解放后我流寓广州,将稿留于身边。1957年曾就正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邑彦郑彼岸先生,并将本稿寄放在他处两年余。1960年我将本稿带返小榄,至1963年10月26日,佛山地区农业志编辑部派员来榄,经小榄派出所见证,借去本稿作参考之用。后一直没有发还,我亦不敢追问。其初我接受编写本稿任务时,消息已传达香港同乡,都希望早日成书,先睹为快。但解放后三十年香港同乡会与内地联系较少,直至1979年改革开放,老一辈的乡亲尚忆及此事。同乡会会长李文祺先生于1980年8月20日上函小榄镇当局询问本稿下落,拟取到港出版。当时镇委萧书记非常重视,派员协同我往佛山地区有关部门查询几次,都不得要领。萧书记为使乡亲不致失望,且盛世修志亦当务之急,乃决议成立小榄镇初志编写级,聘我为顾问,并负责编写民国以前的文物建设一部分。我国对上述的资料,曾做深入调查工作,虽事隔三多年,仍留有不可磨灭的印象,遂尽已记忆所及撰稿,亦仅得七八成而已,迨1985年初,查悉原稿存于中山市委档案馆,得有关部门之大力支持,几经交涉,于是年9月2日始获发还。今幸得中山市政协文史委员会重视,政协办公室文史料诸君热心,经多年努力得以出版。本稿自编至印竟历50余年,内容所载文物建设多数不复存在,故将《杂辑》之名改为《榄溪风物》,盖纪实也。整理本稿期间蒙李广明君代为抄录,挚友李炳芬兄作序并题诗,又得中山诗社黎东生副社长和好友麦民安欣然题和,情深铭记。特此致谢。                              1997年11月                     八十一岁老叟何仰稿书于梅花洞晓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