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龙王庙与大环古海的变迁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蔡汉昌 黎一乐  
  龙王庙原是中山市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区大环村的祖庙,始建于元朝末年(1360年前后),原址即今大环村老人康乐中心。该庙经历代扩建修葺,至1924年圯毁。先民代代相传,此处是大环古海遗迹。更为特别的,是先有庙,后有村!   宋元时代,大环、东桠、神涌、西桠等地,本是一片浅海,周围山峦岗岭,连绵四合,形成一个大湾,独缺其北一面(今大环与江尾头两村之间),成为海潮的出入口。纵目北望,茫茫沧海,水天相接。此为历史上最为富庶的珠江口渔场的一部分。同时也有商船、官船、洋船来往。   在海上作业,人们最关注的是预防台风。渔民在战天斗海的过程中,逐渐摸熟和掌握了台风的脾气和规律。台风多是从东南大海中吹向珠江口的,登陆时旋风猛烈,初弱渐强而后弱,先东风转北风,后则回南荡西,朝西北方而去。渔民、船民总是选择将船停泊于大山岭的西南港湾以防御强风暴雨。   大环山下的海湾(今之老人康乐中心至华佗庙山下一带)座北向南,树高林密。东有大常山拱卫,可御来自东北的强风。大环山顶上的“风柜斗”——楟头垅(山梁)沿南偏西方向直下,伸进海中的山梁以东的海湾,是最佳的避风港,其中又以湾内的环仔(今华佗庙山脚下)最为安全。   据说,有一次强台风袭来,在别处避风的船只,均受较大的损失,有的伤亡惨重,唯有在大湾内避风的渔船,则损失较少。众皆谓龙王爷显圣,佑我一方黎民。因而在楟头垅伸入海面的突出部位建立龙王庙。鉴于献款建庙者,有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故给龙王爷冠以“五方五化龙王”之头衔。从此龙王庙享受渔民香火,日渐旺盛。来自惠州、端州(肇庆)、三水、番禺等地渔船均来祀奉。每遇台风,则纷纷进入大湾内抛锚躲避。   立庙后不久,有伙海盗在洗劫船民后径直驶来龙王庙停泊歇息,欲霸之为营寨,岂料是夜雷雨交加,狂风加涨潮,竟将系在狮形石碇上约有寸径粗的绳索磨损扯断,贼船漂流至石挞鼓下方海面上。天明海盗见状骇然,以为是受到龙王爷的惩罚,只得涉水上船远去,再没来此地为非作歹。   明代初叶,在湾内滩涂,开始淤积;至中叶,已有多处成陆。散居附近之渔民,逐渐半渔半农。当时国家积弱,流寇、海盗猖獗。渔民为了自卫,团聚而居。老鼠山畔的柯族、茂哥坑的林族、黄氏坑的黄族、打缆垅的蔡族等都迁入环仔及附近聚居。以“大湾”为村名。湾与圜,音近意近,后改称“大圜”。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大圜村已是香山县四字都所属14个行政村之一(参见《中山市历代行政区划》第42页)。村一级行政机构出现前,渔民已形成了以五方五化龙王为“乡主”的神权组织。嘉靖年间后期,龙王庙重新修建,称为“大圜祖庙”。它拥有较多的地产和财权。如农田按亩收税;山地芒埠等划入菩萨山,统一经营管理。   相传明隆庆年间(1567-1570年)的一天,大水冲来了两段木头,潮退潮涨,去而复返,村民均感诧异,便将木头捞上,放在庙内。后雇工匠,将长的一段雕成木龙,称东堡神龙;短的雕成人像,称西堡龙王。不久又购置木料,雇工匠再雕一条木龙和一个人像,把两堡神龙、两堡龙王配成双。从此每逢端午节,或遇天旱、水灾、瘟疫时,村民就抬出两堡龙王和两堡龙在村内出巡,禳灾驱疫,以佑万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四海升平,物阜年丰。村民又发起重新修建祖庙的建议,在庙内制定灵签101条,供善男信女卜吉用。在龙王西侧新建了一座天后宫。在庙前两旁种上了几株木棉和榕树。现在老人康乐中心的几株大树就是当年种下的。   乾隆年间,大圜村内外的滩涂,有的出水成陆,有的种芦固滩,促其沉积。近山边的地方,则砌石筑堤围垦。外来的渔民前来拜祭龙王,涨潮时可一鲤驶达埗头,退潮时则须撑船经涌仔通往大涌。横水渡古渡口埗头也从山边向外伸移。   19世纪,横门水道两岸已淤积成陆,围垦成田,渔场逐渐向外伸移,前来大圜河涌避风的船只逐年减少。   民国改元(1912年)以后,“圜”与“环”通用,“大环”一语已习惯使用。此时龙王庙和天后宫出现危裂、倾颓,但修建祖庙的提议,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赞同和支持。当时,西桠村革命党人朱卓文“毁神、拆庙、办教育”的主张,对大环村也有相当大的影响。耶稣教已传入了大环村,教会在渡头附近建立了金巴仑长老会,建筑了礼拜堂;购买了拱北张姓祖祠堂,改建为教会办的“寰光小学”。此时,大环村除有“乡主”——龙王外,又多了一个“救世主”——耶稣,两“主”长期相处,各不过问。有少数人既拜菩萨,又信耶稣。   掌握村政和教育的权威人士,多数是信耶稣的,少数信神,个别人既不信教又不信神。因此,龙王庙和天后宫虽然向有产业收益,也得不到维修了。   1924年,在一次台风后,龙王庙东南角倒塌了!信神的村民只好把神像及装饰物一起搬进华佗庙内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