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木偶戏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梁耀中
木偶红是民间传统的戏剧艺术,带有科学性,自古以来流行于我国江浙闽粤一带,种类有拉线木偶戏,有人手操作的木偶戏,也有一人独操之走江湖小木偶戏。每种木偶戏,在外地曾看过两次拉线木偶戏,因为它演技唱功都好,所以喜爱看。也曾和几个同学模仿制作这种玩艺儿作为嬉戏。
30年代前中山就有手操木偶戏,及走江湖的外省人自演自唱自弹的街头小型木偶戏。还有木偶剧团的组织,常到农村巡回演出,颇受群众欢迎。木偶剧团大概有20人左右,分工为木偶操作、男女声曲艺、掌扳锣鼓、吹奏音乐手。道具有各种面谱的木偶头,眼口可开启,每个木偶头穿上一根木棒,预先穿好内衣,两袖加上手,用两根弯竹左右牢固插入木偶手,一手持木棒操纵木偶头左右前后上下挥动,一手持两枝弯竹,可令左右手挥舞打斗。
木偶头用油彩描成各种面貌,有文武生、小生、丑生的头像,有美若天仙的花旦头像,有京剧面谱的头像,一个个挂在后台。
服装五颜六色,金光耀目,有帝王将相穿的龙袍凤服,有武将戴的插有雉鸡尾的盔甲,有才子佳子穿戴的饰有珠钗环佩的发盔和华丽服装,还有长须短须。武戏用戈矛剑戟刀枪。配景是布幕画。灯光是独一最亮的“大光灯”,即原始的煤油汽灯。能具备上述条件的木偶剧团可算“五脏俱全”了,但还得靠两条腿乡过村串连演出。最近,我问了很多青年人及学生,他们都不知道什么是木偶戏,但一问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则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地谈论木偶戏演出的手艺和唱功如何配合,音乐的节奏如何明快,历史剧情如何令人陶醉等,认为它是一个剧种。
30年代前,第四区榄边(今属南蓢镇)东岳庙前大空旷地是一个露天的木偶戏剧场,但只有舞台,到有演出时才搭起剧棚。更没有座位,观众要自备凳椅。
当时南蓢、榄边两个圩场烟赌林立。凡当地东岳神诞及打醮酬神,经办人则利用赌档收规,特聘请木偶剧团前来演出,剧场周围赌档开设有番摊、色宝、牌九等种类,赌徒云集。
木偶剧演出为期一连半个月不定,从中午12时起通宵演出,节目是历史古装粤剧,如《狄青五虎平南》、《薛仁贵别窑、征东》、《薛丁山征西》、《关公斩蔡阳》、《三气周瑜》、《大闹梅知府》等剧。演出之日,村民携男带女拥进剧场,人山人海,甚为热闹,临时搭起的食品摊档、粥粉面档、夜宵档也通宵经营,照明用有虽然是煤油灯,但红光闪耀,划破整个夜空。
由于木偶剧演出的节目能迎合农村人的心理,加上表演迫真,曲乐声配合得当,剧情紧凑,农村人越看越爱看,不管是烈日当空还是夜露沾衣。若遇微雨天气,就穿戴雨具,坚持观看。木偶戏演出成为了当时农村文娱生活的重要部分。
木偶剧如今在南蓢镇已一去不复返,只留给我们这辈人难忘的追忆。
199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