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新疆的一家工厂
——记由中山人开办的富华织造厂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郑景涵
20世纪初叶,我国微弱的民族工业正当步履维艰地发展的时候,香山(今中山)石岐华贵坊的一位华侨朱英利先生,他用从国外带回来的织袜机,在家里织制洋袜,当地销售,一时生意兴隆。
朱英利的女婿杨伯荃,原是石岐大宙下万珍洒楼,一位富有丰富的商业经验和开拓进取精神的中年人,在参加其丈人的织袜生意中,觉得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实业,因此派其胞弟杨焕南、杨筱荃两人去香港学艺,一个学子朱子坚等远航上海,在虹口河南北路租用两间弄堂房子,开办一个水袜厂,处磁自销。经过几年艰苦奋斗,开始挤身于十里洋场争激烈的民族工业先列,也人此起步,走向它发展的漫漫路程。
1921年全国都在提倡实业救国,杨伯荃、杨焕南昆仲有意扩大他们这个不厂,就邀约同乡杨辉庭、程炳辉、黄咏裳等人发起组织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招募股份,原始资本为8万元。当时踊跃投资的多数是旅沪的香山人。他们抱“富我中华”之愿望,将企业命名为富华织袜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富华袜厂”。旋即成立董事会,推选黄咏裳任董事长,杨伯荃任经理,程炳辉任司库,杨焕南任厂长兼工程师。在爱而近路(今安庆东路90号)购地造厂房,引进美国电力织袜机,选用上等棉纱、真丝、羊毛为原料,织制各种高、中档男女袜子。以“龙门牌”为商标,注册专用。他们以自织自染自烫的全能生产,开上海织袜业之先河。
经理杨伯荃,很有经营手段,他利用当时雄踞上海的先施\永安等大公司的特殊地位,以之作为产品销售基地,再逐步向市内外推销。厂长杨焕南,是精通制袜全部工艺的技术人才,有科学头脑,事业心很强,他辅助其兄严谨治厂,遂相得益彰。他们乡土观念较重,在招聘职工时,一向优先录用中山人。选料首推国货,以永安纱厂金城牌棉纱为主。产品品种着重翻新,先后推出当时少见的花袜、网眼袜,以及大方跟、小方跟、骨牌跟、米字跟、色跟等新款女袜。从改进设备、投料、规格等着手,突出色艳不褪、经洗耐用、穿着舒适的三大特点。特别是小腿部位的舒适感有独到之处,为消费者所公认。严抓产品出厂检查,首创包退包换,保持“龙门牌”的特色和信誉。推选一系列当时认为先进的管理制度:采用新式会计,制订操作规程,建立生产记录,设置质量检查等等。在全体同仁群策群力之下,生产经营,蒸蒸日上。
经过一。二八淞沪抗战,该厂稍伤力气,着意整顿,于1932年第一次增加资本,扩大生产,厂名改称富华织造厂股份有限公司,租赁栜司克而路(今中州路5号)一幢花园洋房设立分厂,添置国产汤姆金织布机等整套内衣设备,开始自织自染自缝各种内衣,专门织制120支、84支、60支等高级男女汗衫、厚薄绒卫生衫裤,后又增产棉毛衫裤。仍用“龙门牌”商标。从此龙门牌袜衫两大类商品风靡沪上,畅销全国。当时与中华第一针织厂和勤兴袜衫厂成为鼎立于上海的三家袜衫全能针织厂,也由此进入它的全盛时代。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该厂毗邻战区,从炮火纷飞中抢运出全部机器设备,在沦陷区敌伪统治下,坚持民族气节克服种种困难,恢复生产,并将产品设法运往内地,支援大后方,在当时的陪都重庆市场上,极受欢迎,并荣获一等国货将。
抗战胜利后,美国的玻璃丝袜排山倒海般冲击我国货市场。富华厂刻意创新,研制出46针真丝特长舞袜,及120支银丝纱特长舞袜,与美国丝袜争夺市场,以其新款耐用的特色,在一片振兴国货声中,再次获得荣誉,在当时上海织袜行业中独领风骚。
随着经济形势的畸形发展,富华厂几次增资,到1947年,资本总额达500亿元。它的股票开始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场外流通,深受证券界投资者重视。不久,受到通货膨胀、市场萧条的影响,产品滞销,流动资金周转困难,生产经营一度走入低谷。
“一唱雄鸡天下白”,1949年5月上海解放,在新中国对私营工商业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指引下,该三逐步恢复生产,由于人民银行和国营商业的扶植,生产有了转机,还被列入12个名牌内衣厂之一,接受国家加工定货。
1956年春,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富华厂公私合营了,还并入5间小型内衣厂,生产关系的改变,带来了生产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国家为了工业的合理布局,支援内地与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上海的不少轻纺企业内迁,富华厂也于1962年内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七师垦区奎屯市,改建为奎屯针织厂。
在迁厂支边的职工中,不少久居上海的中山人,随着奔赴万里之遥,出关落户,为祖国大西北创建第一家针织厂作出了贡献。
28年过去,这个厂不断扩展,设备更新,产品也升级换代。它的产品除满足新疆各族人民衣着需求外,最近又远销苏联(今称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为外贸创汇做出成绩。此外还为新疆各地培养了一批批的针织技术骨干,他们在天山南北的针织工业开拓中大显身手。
一家从南方小镇的家庭作坊起轫,再由上海私营小厂改造成在西北边陲发扬光大的国营工厂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企业之一,经历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几代人付出的辛勤努力,它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远在天山北麓,奎屯河畔的这家工厂,还能听到不少“香山佬”乡音,听到当地人尊之为“老广”的称呼,他们和他们的前辈,是这家工厂发展变迁的见证人。从上海到新疆,无论是它今日的成功,还是它未来的发展,中山人都与有荣焉。
1990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