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石岐五金制品厂的建立和发展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谭奕口述 李国瑞整理
中山邑境毗邻港澳,距穗不远,19世纪直半叶,县城石岐只是土米出,洋米洋货人的走私集散地,是光怪陆离的消费城镇,工业极之薄弱,无什么正规骨工厂。民国10年(1921年)即县长吴铁城倡导拆城筑马路那年,县城有些大五金、小五金商店,其中大五金10多间,分布于城区凤鸣路和孙文西路,有半数附设加工场制造铁闸、铁窗和船舶配件。元钉、元线等俱是进口洋货。1945年抗日胜利后,民望复兴,尤其是希望民族工业振兴,但政事日见腐败,走私洋货钢铜铝制品更多。40年代末,中山县仍无五金制品厂。
1949年10月,中山解放。在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2年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0月,我由石岐市工商联(筹)副主委改任石岐市工商联监委会主委。这时,我是主营购销机器配件的“奕昌”五金店全东。1954年是石岐工业起步的难忘的一年。是年,我国首间轮窑复办成为石岐砖厂,成立了石岐酿酒联营厂和粮果饼干一、二社,大新玻璃厂开业,我负责的机器修理业同业公会主要会员企业于8月1日成立了石岐机器联营厂,工商联常委陈锦泉的合元兴犁头厂于9月1日公私合营,工商联常委傅嘉志等人从五金商店分出来筹组五金联营铁工厂行将开业(此三间厂后并为合营机械厂),工商联主委汪沛祥商转工……我怎么办呢?我也要响应党号召,设法高转工,就将“奕昌”五金商店结束。倾尽资金约万元;在提倡破除迷信学政治的气氛中,我乘势教育蜡烛业同业公会主委陈陶将“福禄寿”蜡烛店结束。又动员经营山货业但受饱和影响的邓铨(大学毕业生,曾任海南崖县中学校长)转业。东溱西并,筹集了办厂资金。1955年石岐首间五金厂在凤鸣路试产开业了股东会议公推我任厂长,企业名日“华强五金制品厂”,员工30多人,初产迫纽、回形夹、画钉、大头针;设备主要有24台手摆小冲床。中共石岐市委又及时帮助支持我厂解决面市劳动局,调派五金技术员林汉敏等人(后奉工业局令调往别的大厂)前来技术指导,如大头针的整批镀镍,设计生产元钉、锁、元线、阀门等系列五金产品;三是尽可能调拨原材料;四是鼓励商业部门购买我厂产品。在党委的支持下,我厂起步矣!可异后因市场信息不灵也不谙分析,原畅销的迫纽变为滞销,也有其他产品出了废次品,又一度发生了困难。
1956年1月,在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指引下,全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我厂出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石岐市人民委中会发下委任书,任命我为厂长。市委派来了首任公方代表秦善学,着手筹建党支部。党支部成立后对职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含对原工商业者改造),领导厂的行政班子去完成国家下达的生产指标,领导群众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厂的业务蒸蒸日上,还增加生产元钉。9月,我个人作为民主党派“民建”代表,当选石岐市首届政协委员。后来,我被评为工商界先进生产者,1957年出席石岐市工商联先代会。
1958年,公私合营华强五金制品厂改为地方国营石岐五金制品厂。我改任业务员,多驻广州采购(或调拨)原材料回厂。是年始,所称“大跃进”,“一天等于二十年,十五年
超英赶美”,生产指标口号大,实际上原材料很缺乏。我厂到处找窍门购入各种粗规格元线,有的是邮电局回收作废的电话线,经拉丝车间分次过幼,再入机制成大头针、回形夹,生产元钉也不多。制鞋胚的针钉、木器入榫钉(榄针)就没有。这时岐江街道五金组收购旧伞骨制成“元钉”,以若干时间为一期,给城镇居民每人配售元钉或元线1角。为此,有人曾对石岐五金制品厂产生误解。
60年代,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石岐五金制品厂也逐步好转。随后因发展生产需要,厂址由凤鸣路迁往西郊长洲乡(今西区长洲村)北村的山脚。历10余载,业务有进展但不大。这时期政治运动一浪接一浪,“文革”10年加上“两个凡是”两年多,石岐五金制品厂产值,按1957年不变价计算,实际无甚发展。
80年代,我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石岐五金制品厂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向前跨步子,扩建厂房面积18500平方米,添置自动生产线机器150多台,在原材料充足条件下进行了技术更新换代。最近又引进了日本先进设备,主要有:电脑控制双钉机(齐出两枝元钉)、先进电镀自动生产线、免酸拉丝机、自动元钉包装机。现在主要产品元钉年产340吨,回形夹年产100庄*60万盒,大头钉年产100克*50万盒,水泥(入墙)钉年产约120吨(以销定产,此项不再依赖进口,填补了国内空的),试产抽心铝质铆钉获得成动,而生产阀门获得成功后已另设调节阀门厂进行生产。
在市场竞争中,我厂产品畅销全国并出口外贸创汇。产量比1956年增加数百倍,而员工仅增4倍,只有150多人。前一段时间,社会上流行一切“向钱看”风气。有些单位向高利润方面转向。厂党支部书记黄海教育职工要不为“钱”所动,坚定不移保持本厂产品质量高,名声好,量多值少利微。尽管一小盒一小盒大头针,不外乎三几角钱,也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市场需要出发,不转产。国际市场的回形夹逐步改用塑料夹,本厂还大有文章可做。尽管年利润仅得三二十万元这么少,还是高产微利干下去!全厂员工上下一条心,稳步向前进。因而,石岐五金制品厂被国务院定为不保经济的重点厂,中央电视台、广东省电视台、《羊城晚报》等新闻部门于1987年多次专题专版报道其低利润为国家提供产品的光荣事迹。
我这个七八十岁退休老者,现在经常返厂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喜听机械运转的“乐曲”,喜见职工尽次颜,该厂60、70年代遇到一点困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
199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