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杏仁饼史话
发布时间:
2006年03月28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杨悦生
杏仁饼是中山市著名的土特产,创制至今已有86年历史了,一直深受人无的喜爱,饮誉海内外。若问它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知道的人恐怕不多。带着这个问题,近来笔者走访了易味庐饼家第二氏传人——创和始者梁星如的女婿李琴初、女儿梁佩珍夫妇,第三代传人杨发;咀香园饼家第二代传人林松合和当年同做饼食行业的高成、李汉生等多位前辈。他们有的从10多岁开始做学徒至退休,一直为中山杏仁饼的制作和发展奋斗了数十年,有的被称为“做饼王”、“打饼王”、“背(烘)饼王”。他们对中山杏仁饼的民展记忆犹新,给我讲述了中山市杏仁饼的历史。
[center][B]梁星如始创杏仁饼[/B][/center]
86年前,香山县(今中山市)饼食中最著名的是香山绿豆饼,继承最好的是位于县前街(因处在古县衙门前面而得名,现名照壁街)前面的合记饼铺(指数人的工场,下同)。
清朝光绪年间,居住在合记附近一位叫梁星如(1885—1923年)的年青人,自少年开始做饮料、饼食小贩,特别爱好研制绿豆饼。数年之后,竟能找出绿豆饼美中不足的地方。他设想制作一种更美的饼来取代绿点头饼,便利从选取原料到制作技术都进行了改革。经过反复试验之后于1906年创制了一种新的品种,人人品尝之后,无不赞美惊动了县城著名的穷秀才严小灵老师(因曾经是香山胰长李盘的老师而著名),他每天品尝这饼之后总觉得久久仍有易牙之味,而原料中有杏仁果成份,因此严老师把梁星如创制的饼命名为“易味庐杏仁饼”。
最初,梁星如只搞家庭式制作,肩挑贩卖。由于杏仁饼甘香酥化、幼滑可口、夹肉爽而不腻,顾客渐渐多了,供不应求。于是梁星如在合记邻近开设易味庐杏仁饼铺,先后聘请妻弟谭允等进行生产,才基本满足购买者的要求。
最近,“做饼王”高成(现年75岁,退休在家)给我讲述了一段历史。他说:“我少年时听师祖、师父、师叔伯等说过,当时易味庐饼铺仍然供不应求,想扩大,又缺乏资金,梁星如的祖母梁朱氏把结婚时保留下来的金器卖掉了也不够用。梁下在为难的时候,恰逢他的师爷(财会)郑振荤因购买“山票”中了奖,出资支持,使易味庐杏仁饼铺进一步扩大。先后聘请崔发、何耀明、陈耀枢、杨耀忠(均已去世)、李琴初(后来做了他的女婿,现后78岁,退休在家)等为工人。
高成又说:“郑振荤中奖的金额是19700元(双毫白银),是县城石岐一大新闻。不知是谁给了他一个绰号,叫作‘一万九仟七’。我记得当年做饼的一般工人,每人一年的工资才18元,19700元就相当于1000多个工人一年的工资了。”
[center][B]易味庐连获二金奖[/B][/center]
清朝末年,易味庐杏仁饼铺生意已不错,到了民国初期更为兴旺了。因为梁星如的姊姊梁四姑(因是斋姑,又俗称“四伯”)应县知事(即县长)但焘的妻子的邀请到其家为她梳头(美化发型),也携带了一些杏仁饼进去。但妻怀着好奇之心尝试,吃了之后认为果然名不虚传。但于是在宣纸上挥毫写下“齿颊留香”四个大字,签上但焘名字,签署时间是民国7年(1918年)2月。这张宣纸长有90公分,宽有40公分,写好即表示赠给易味庐杏仁饼铺,以资鼓励。梁四姑把字幅拿回家并说起这件事,梁星如非常高兴,即将字幅用玻璃镜架镶起来挂在铺内,后还将字迹印在包装饼盒上。梁又趁此机会雕刻一副右联为“齿颊留香”、左联为“玉屑银泥”(指堆起做饼的原料像碧玉那样美丽)的对联悬挂于门前。木门板上写上“易味庐创始杏仁饼”招牌。自此以后,顾客称赞有加,名声很快传至邻县、邻省,产品更是供不应求。为了不使来客失望,梁星如又与合记全作生产杏仁饼。两间饼铺同时生产,产量有所增加,这样才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最近李琴初、梁佩珍夫妇说:“民国12年(1923年)广东省举办农产品展览会评比,在香山县上送的饼食中,易味庐杏仁饼等获省一等奖奖壮两张、金质奖牌两个;获省二等奖奖状两张、银质奖牌两个。这些奖品一直放在铺内,直至1939年日本侵占中山时才散失。”他俩还记忆起四个金、银质奖牌约有8*7公分大小,心形;上首均雕刻有中华民国国微和“广东省农产品展览会“九个字。奖状中有省长陈炯明的亲笔签名和印鉴,还盖有广东省政府的公章。
民国24年(1935年),国陈性的世界博览会举行世界饼食展览及评比,易味庐杏仁饼获金质奖牌。
[center][B]潘雁湘仿制杏仁饼[/B][/center]
民国初期,萧仿琴(即萧有伯,绰号“萧大少爷”)兄弟及好友崩歌忠(因兔唇而得此绰号)等七人,每天必定集中在石岐兴宁里8号萧家谈天说地斗蟋蟀等,而吃易味庐杏仁饼已成为他们每天的习惯,并指定潘雁湘(1949年上半年病逝,终年80多岁)去购买。
潘雁湘是风城(顺德大良)人,萧有伯的第二母亲,被称为“二太”,绰号“肥婆”、“大良婆”。驰在家乡学会了烹饪技术,懂得制饼食。驰虽然是一个家庭妇女,倒是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她在天天奔走购买、品尝杏体饼的过程中,设想模仿制作,苦心钻研,从原料、制作各方面作了反复的琢磨,过了一段时间,终于掌握了制作杏仁饼的诀窍。1917年试产成功,萧有伯等一班人尝过后觉得嘴里特别有香味,萧有伯即将其起名为“嘴香杏仁饼”。可是在制作过程中,碰上“嘴”字笔画太多,饼模(木制的)不好雕刻,操作的时候,饼模与制原料难于剥离,影响工作效率;而饼模又是四方形状的,产品往往容易“崩角”(四个角容易掉落),影响美观。他的宗兄萧策勋(是一位举人)见了便把“嘴”字改为“咀”字。他又参照省城广州市各饼铺都有一个“园”字的方法,将产品命我为“咀香园杏仁饼”。由于这产品是肥婆制作的,俗称“肥婆饼”。
[center][B]咀香园获奖善经营[/B][/center]
潘雁湘仿制成咀香园杏仁饼之后,开始也是作为节日接待之用或为亲友加工。不久,萧有伯的第二妻子林大姑(大涌人,1962年病逝,终年80多岁)发现常有一些小贩挑着一担火水罐来购买肥婆饼,就果断地与儿子萧干伟(是乳外,书名雨僯,字滚华,绰号萧老咀)、家姑潘雁湘及其干女儿刘一飞,还有李迪、郑氏婆、郑棠(均已去世)和李口口(名字记不起,现居市颐老院的李汉生的叔父)等八人创办
了咀香园杏仁饼铺。
当年,虽然生产工具落后,如用砂盘、林棒把绿豆擦成粉状,但由于潘雁湘熟练技术,经她示范指点,效率颇高,每天可以制作原料80司斤(50公斤),日产杏仁饼3600个。由于购买者逐渐增多,利润收入较好,市场上出现冒名的咀香园杏仁饼。为保声誉,林大姑便把饼模修改,在饼模上的“咀香”二字的两旁,加刻“肥婆”两个字(沿用至1942年左右),作为正品的标志。
到了民国22年(1933年),咀香园杏仁饼铺高薪聘请了原在易味庐杏仁饼铺做工的毛八进来,从此,两家杏仁饼的制作便基本相符,咀香园杏仁饼参加全国饼食展览、评比也赢得了声誉,中央政府向咀香园杏仁饼颁发了奖状,内有“饼质优良”四个字(现已散失“近来,”打饼王“林松合(林大姑的侄儿,现年71岁)谈起这事的时候,还记忆犹新呢!
林大姑是一位很能干的人,她创造了一套经营管理办法,如生产杏仁饼强调流水作业,她的意图是一来可以使各个工作岗位的工人熟练本工种的技术,二来可以防止整套制作技术向外泄漏。制作原料强调抓好质量,如对杏仁果要求用小刀一小块一小块地削出来,不准乱刀斩碎。为了与易味庐竞争,她还想出一套奖售办法,如每购杏仁饼一罐(40个),奖励来购者一个;第罐饼中,必有一个饼夹有一角或五分(双毫银),获奖这一角的又可购买四个。这一奖售措施,对顾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易味庐第板见了,也仿效此法推行奖售。
她也重视宣传鼓动作用,如在包装盒上印上“迩来饼食,多醉西饼,毋忘国货,本园主人,有见及此,独出心栽,选料上乘,精制杏仁饼……诸君光顾,请认梅鹤商标”的字样。以此提高竞争力。
最近,几位制饼前辈感叹地说:“中国人并不蠢啊!只是封建社会制度卡着罢了。你看看60年前,一个家庭妇女(林大姑)就懂得要抓好经营管理了。”
[center][B]易味庐易名颐味庐[/B][/center]
自从易味庐杏仁饼获国际金牌奖,咀香园杏仁饼获中央政府奖状之后,中山杏仁饼声威大振,到1939年止,杏仁饼铺大、小合计共有28间,继最早开办的易味庐、咀香园之后,先后又增设了五间。郑换章开办“华侨”,何耀开办“利强“,黄新开办“真香”,高灿章开办“大中华”,李涛、李溢棠(李汉生的父亲)开办“惠兴”,口口口(姓名已记不起)开办“中山”。
同时,中山杏仁饼铺向县外发展,原与易味庐合作的合记,应广西梧州市亲友相约,举家迁往梧州市开设中山合记杏仁饼铺。当年的梧州市比石岐繁荣,据说生意兴隆,可是后来由开无人接班而停办。咀香园也向外拓展,林在姑与梁庆森(南区福涌村人)在广州第十甫路开设中山咀香园杏仁饼铺,取得可喜的业绩。
1939年 山沦陷后,中山人民处于不深火热之中,生活困苦,饿殍遍野,购买力一落千丈,所有杏仁饼滞销,被迫停产,易味庐杏仁饼铺主持人也避免不了遭受日本人迫害的厄运而停办。咀香园杏仁饼铺适逢萧有伯患喉癌病逝,林大姑又与广州梁庆森同迁澳门开创萧家轩刻香杏仁饼铺去了。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山的市场复苏,回乡华侨骤增,澳门市场反而淡下来。咀香园杏仁饼铺在原址复办,林大姑又把“打饼王”林松合、熟练工人郑胜泉、郑东全、苏官森请回来了。易味庐杏仁饼铺原主人虽然不再复办,但又有第一区张溪乡(今北区张溪村)人蔡仲?因久仰其饼铺金牌威名,以储券3000元向发明创制者梁星如的女儿汾佩珍购买了易味庐的牌子及对联,与杨炳(已逝)、郑天文、郑天生(现年80多岁,均闲居香港)等合股在咀香园杏仁饼铺附近(即兴宁里1号)复办易味庐杏仁饼铺,并高薪聘请当年易味庐可仁饼铺著名师傅谭允指导生产。谭允虽然工作了两个月就不幸病逝,但培养了黄庆华(现居澳门)、杨东海(现退休在家)、何文滔(后往香港创办杏仁包铺)几个得力门徒、保持了金牌威望。
1947年,出任中山县县长不久的孙中山先生侄孙孙乾也因被金牌名声所吸引,亲自品尝易味庐生产的杏仁饼,认为齿峡留香,名不虚传,于是欣然写了“齿下留香”四个字相赠,蔡仲?将字幅裱好装上镜架后挂在饼铺内,恢复威名。1949年,由于中种原因,多们股东要往香港定居,又停办了数月。1950年原没东杨炳的儿子杨发又继续在原址复办。他认为“齿峡“颐”字意思相同,便把易味庐杏仁饼铺改名国“颐味庐杏仁饼家”。杨发为人好学,勤于钻研技术,很有成就。他除了继承前辈制饼经验外,还对选取原料、制作技术作了改革。直到今天,还保持了传统技术,保证了杏仁饼的质量。咀香园杏仁饼铺由于有各方面的支持,从1956年起改为工厂,经过30多年后的今天,产量已增加了数百倍,被评为国家经工部和省级名牌产品。
[center][B]咀香园出口话恒生[/B][/center]
60多年来,中山杏仁饼远销国内外,最初是金牌得主易味庐杏仁饼,以后又增加了咀香园杏仁饼。香园杏仁饼还在中央政府取得了注册商标——梅鹤,以防别人假冒。鉴于中华民国的国微是以梅花为标志的,后改为松鹤商标。出口办法是通过恒生银行(当年叫做“金山庄”)先把货寄往国外,后把货款送还出口单位,真是万无一失,最近,几位老人说到中山杏仁饼发展史的时候,说出了一件难忘的事,尤以经办的林松合说得最为激动:1942的,咀香园通过澳门的恒生银行出口五箱(每箱36罐)杏仁饼到日本去。由于珍珠港事件,日本失陷;昌寇又正在侵华,恒生银行停办,货款收不回来,我们认为永无希望了,梦想不一六年后的一天上午,恒生银行派来黄先生上门查找货主,说恒生银行已经复办,要把货款送还货主。我午真是喜出望外,黄先生还说货款按现行价计算,我午在感动这外,只收回当年价1000多元(港元)。恒生银行这种坚守信用的精神,我们是永生难忘的。
做了一辈子杏仁饼的几位老前辈认为:杏仁饼是大有前途的。中山杏仁饼的发展是中山食品行业的光荣史,梁星如 始创杏仁饼,潘雁湘仿制杏仁饼,梁星如与林大姑先后开创的易味庐、咀香园两间杏仁饼铺,曾经为国争光,为中山人民争光,为传人播下种子,这些都是很值得我们传人和后人学习和纪念的。
1990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