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石岐南门杨氏家族的一段传说
南门原是古代香山县(今中山市)县城四个城门之一,又称“南关”,在今石岐民生路一带。杨氏家族原居弘农郡(今河南省内乡,宜阴县以西,黄河、华山以南,陕西省柞水县以东地区),最初分族到了江苏省杨州,再迁福建省福州,后到广东省南雄珠玑巷定居。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因“胡妃事件”,杨元龟南逃到香山县西关(后名隆都,今大涌镇、沙溪镇一带)定居(现仍操福州语音)。到了第3传人杨大章才遵祖父、父命,到南关开族。以后俗称“南关老杨”,“南门老杨”,到今天已是第26传左右子孙了。 [center][B]胡 妃 事 件[/B][/center]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有一个姓胡的妃子因 为遭到奸相迫害,自知生命难保,所以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宫廷。结果流落到南雄,被珠玑巷一位经营盐业的富商收留,后娶为妾侍,生活倒也过得不错,怎知被人告密,传至度宗赵基耳中。时值中原战乱,昏君无道。赵基为了抓此妃子,竟下令追查,声称就算把南雄珠玑巷的老百姓赶尽杀绝,也要抓获这一妃子。奸相于是奉旨包围珠玑巷,官兵趁机掠夺民财,一场浩劫,弄得鸡犬不宁。胡妃为了保护百姓,宁可牺牲自己,便投井自尽……。因而才有当时珠玑巷及附近18个村子33姓共97户村民南逃的悲壮之举。陆路的村民足足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到广州地带,水路的村民分别乘竹筏子从浈江漂流到北江,又从北江漂流到珠江,分别上岸定居。 [center][B]四 子 南 逃[/B][/center] 就在“胡妃事件”消息传来的时候,珠玑巷内有一户人家,主人性杨名彤宁,有一天清晨听夫人说:“妾身夜得一梦,有‘神人’告诫:‘石狮子流泪,劫难便到。’”杨彤宁有感当时紧张气氛,所以夫妻交谈后,便嘱咐婢女留意观察门口石狮子眼睛的变化。 有一屠夫,每天早晨必从杨家门口经过,他见杨家婢女每天早晨总要细心地观察石狮子一番,觉得奇怪,便上前查问,婢女便把主人的意图告诉他。屠夫听了有心作弄,有一天黎明时,故意把猪血涂在石狮子眼中。婢女如常前往一看,急报主人。杨彤宁夫妻看了不禁大吃一惊,立即召集元龙、元鳞、元龟、元凤四个儿子面告一切,命他们迅速逃走,并再三叮嘱,四个兄弟不要走在一起,以免绝了后代。同是立即把门口一只石狮子打断,分成四段,命各人携带一段和一些碎片,作为以后了孙相认的凭证。 四个儿子谨遵父母之命,携带所分得的金银珠宝及石狮子的一段和碎片,沿水路向南方逃走,最后漂流有珠江三角洲各外定居。元龟色在牛眠地(今大涌山一带)上岸,“税田”、“税地”(传说当年政策:谁交税就归谁所有),垦荒种植,收租过活。 元龟公为了寻找南逃失散的兄弟及其子孙后代,把带来的石狮子头连肚一段及后脚的碎片安放在村口的土地庙内,与土地公并列,以期引起人们注意,从而早些找回自己的亲人。后来果然凭此信物,得知元龙公后人居新会县仙洞村;元鳞公后人居顺德县桂州镇;元凤公后人居惠州博罗县及高州茂名,均为望族。过了数十年后,元龟公的曾孙仲玉公迁往接近县城的地方(后命名为申明亭村,今属沙溪镇),也同样把石狮子碎片摆放在村的三岔路口土地庙内(1952年才散失),以作纪念。 [center][B]元 龟 易 名[/B][/center] 元龟公原是南宋绍兴元年进士,授广南提举学士。他娶妻詹氏。詹氏虽然是“三步不出闺门”的青年女子。但自幼勤奋好学,苦读诗书,有知识,有学问。自从结婚以后,她觉得丈夫的名字有不妥,怎能叫乌龟的“龟”呢?有一天,她向丈夫提出改名的想法,但丈夫说:“这是父母所取的名,不能改。如果我夫妻二人擅自改名,别人就会以为我们夫妻不和,有意违抗父母之命了。”詹氏即说:“不用怕,我与你改一个两全其美的名字,叫做‘元规’。一来‘规’与‘龟’的谐音,不失父母之意;二来‘规’字是由‘见’字与‘夫’字所组成,说明我时时见夫,表示我们夫妻恩爱,怎会有人说我们不和睦呢?如若不改,变成你是‘龟人’,我是‘龟婆’,就世世代代给人耻笑。”元龟公听了,也觉得有理,自始以后就改名为元规了。 [center][B]南 关 开 族[/B][/center] 元规公夫妇虽然生有任和、任广、任宏、任隆四个儿但大、二、三子不是早逝就是无后,因此元规公认为儿孙要“飞”(另觅定居点),子孙才能昌盛,便嘱咐任隆及孙子再找地方开族、发展。 任隆公讳汝昌,号致政,娶妻余氏,也生有四子。长子大刚,次子大道,三子少行,四子大章。由于少行早夭,大刚又无后,便留下大道,命大章到倒城——石岐南关定居开族。 [center][B]郑 婆 招 婿[/B][/center] 大章夫妻到了南关东林山下定居,但只生女儿,并无儿子。大章公到了晚年,妻子死了,自己也老了,也不想再娶妻。便决定携带田契和所积蓄的金银珠宝等投奔大涌女儿家,计划在女儿度过晚年。可是,有一天中午,外孙儿双手捧了一碗粥,呼叫“阿公,吃粥”。正在假寐的大章公便起来伸出双手准备接着这一碗粥的时候,只见外孙儿摇头说:“我这碗粥是给我阿公(祖父)吃的,不是给你阿公(外祖父)吃的。”大章公立即满脸通红,觉得不好意思。自此事后,大章公觉得女儿家里有两个阿公,外孙儿总会对这个阿公好一点,对那个阿公差一点,还是走为上策。但田契已经全部交给了女儿,又怎样才能取回呢?他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出一计。有一天,他突然说肚子痛,女儿给他多次煎服草药也不止痛,请医生为他诊治,服药后仍无效。他等待女儿急着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便对女儿说:“我过去这样痛症,要涂图书色油(古名,传说是金黄色的,存放100年也可用。现用红色印泥)才能止痛。”女儿即问:“图书色油往哪找呢?”大章公说:“田契上盖章用的就是图书色油了。”女儿便拿出一张田契给大章公外敷脐部,果然痛苦少了一些。再加敷一张,痛苦更少一些。眼看带给女儿的田契都敷上了,便对女儿说:“肚子不痛了。”女儿也放心地去做家务了。到了晚上,大章公把全部田契缚紧在脐部,乘着夜色便静静悄悄地逃走了。经过长途跋涉,大章公第二天一午才到了乌石村一佃户里。。佃户郑氏阿婆(后迁雍陌村)见大章公远道而来便热情接待。当她知道他的窘境后,不但把他留下,而且还想招他为婿,但又怕他年纪老迈,未知还有没有生育能力,想来想去,还是想出了办法。郑氏阿婆用盛满草木灰的粪箕代替尿桶放在他的床头,给他小便用。她经过一段时间观察,从草木灰中见大章公的力。便认为他仍有生育能力,决定招他为婿。 大章公见郑氏阿婆不计较自己与女儿年龄的县殊,招自己为女婿,当然高兴啦!但郑氏阿婆也是有几个女儿,应娶哪一个呢?郑氏阿婆要他自己选择,但怎样去选择呢?她又与他设计了一个方案:一天下午,她告诉女儿们,要请大章公吃饭,多做几道菜,所以要女儿全部入厨,在当年“男女授受不亲”礼教的约束下,郑氏阿婆特准大章公在厨房外的门隙中偷偷窥看。他听到厨房里一个说:“鸡已将近蒸好,但忘记下姜。”另一个说:“来不及用刀刮去姜皮、切碎,怎么办?”又有一个说:“待我把姜在沙盆一擦,用牙咬烂就可以了。”大章公听了,看了,就对郑氏阿婆说:“我就喜欢这位“姜?”。 大章公再次结婚后,生有多个儿女,其中长了青海,三子怡斋,四子雪江,六子守恒。这就是传至今天,南门老杨有长、三、四、六房子孙的来由了。 由于有了这位郑氏太婆,南门杨家才有后代。为了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感谢她,所以南门杨家大祠特别地设有郑氏太婆的神位。同时自此以后,杨家与雍陌郑家作为亲戚,长期来往,每年祭祖,双方都派出代表,互送礼物前往拜祭。1931年杨家修建祖坟后,雍陌村郑氏家族子孙派出300多人,高举旗帜,舞动金龙(贴有金箔)、银龙(贴有银箔),抬着飘色,担着花篮,领着音乐队等前来庆贺,非常隆重。 [center][B]寻 找 祖 坟[/B][/center] 大章公虽然在南关开族,但死后夫妻仍与元规公等一起安葬在牛眠地竹排地山上。后来,因为有一位亲人取沙涌马南宝的女儿为妻,而马南宝为保驾(宋端宗)而领兵抗元,结果因寡不敌众而被杀害。按当年律例:“谋反者诛九族,平坟灭骨。”所以消息传至西关时,杨氏家族决定全部人立即逃走。逃走前又组织人力,用大量泥土覆盖山坟,使人看不出这土堆山下有坟墓。经过数十年后,见元朝统治者不追究此事,杨氏家族又回来居住了。可是经手覆盖祖坟的人都先后死了,怎么办呢?有一长者猛然想起当年曾请广西一位风水先生看过祖坟,可能会忆起。于是立即派人前往邀请。但到了风水先生的家里才知这位风水先生也已去世,经家属介绍转找他的徒弟。徒弟说自己当年才10多岁,不大懂事,记忆不起来。但徒弟说,按师傅传授:坟的位置必然是“左青龙,右白虎”;“门前一点水,一世永无忧”。叮嘱在连日大风大雨的第一、二天,把10担(约150公斤)老糠(稻谷壳)撒在山上土堆的周围,等大风大雨过后,按老糠集中最多的地方挖下去就是了。杨氏家族照此办理,果然寻回祖坟了(1993年已全部迁到申明亭村后山)。 经过这一教训,杨氏家族西关的在竹排地,南关的在红坟(今属东区沙岗村桥头)分别税山,让子孙后代百年归老之后同葬在一个山上。所以南关子孙后来有两句谚语:“生在南门两头腾(谐音,石岐土语,来回走动),死煲(谐音,石岐土语,了)必定葬红坟。” 杨氏家族每年清明节那天,西关的从陆路,南关的从水路出发到牛眠地,一起拜祭祖坟及叙会,此一规例一直坚持到1949年后才停止。 1996年4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