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政协石岐学习组纪略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何能执笔  
  至今年3月底,中山政协石岐学习组已走过了不平凡的28个春秋。能这样长久坚持不懈地学习,可以说在目前社会上是少有的。今天回顾它走过的历程,总结过去,作为给“结业”的全组学员留个永久的纪念吧!   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被污蔑为“臭老九”,不少党外人士被污蔑为“黑七类”自1968年开始,中山县政协、县委统战部及各民主党派相继停止活动,而一些民主党派负责人遭受严酷冲击,因而“党外人士”犹如惊弓之鸟,噤若寒蝉。为保护党外人士免受“四人帮”的冲击,贯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统一战线方针,中共中山县委于1970年3月20日成立政协石岐学习组,吸收本县民主党派、华侨组织及工商联等负责人和社会上的一些知名人士参加学习。他们是民革主委苏干远、副主委郑敦恒、干部陈炯文(退休)、副县长刘震球(已故)、伍少庭(已故)、县、镇侨联主任郑伯龄(已故)、曹乾运(已故)、委员林懋令(已故)、李珍、县工商联负责人麦子英(已故)、谈瀛观、画家余菊庵、医院副院长李少俞、医生周伯姚(已故)、李肖伟(回广州)等,共15人,推选刘震球为组长,苏干远为副组长。1979年民盟恢复活动后,参加学习组的有民盟主委黄华键、副主委苏健铭、工商联主委汪沛祥(已故),冯焯楠(已故)、郑淡然(已故)、民建成员麦秀梅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学员已离开人间,健在的学员年纪也愈来愈大,余菊庵、黄华键、阮杏泉因身体条件要休学,陈炯文、李少惠因工作变支要外迁,欧阳德移居香港,谈瀛观,叶苍移居美国,学员人数在逐渐减少。为此,经过组长的物色、学员的推荐和根据个人的自愿要求,在历届政协退下来的委员中,吸收了一部分新赏。由苏健铭任组长,郑敦恒任副组长。直到结束前有学员19人,其中民革3人,民盟5人,民进2个,民建、工商联6人,无党派人士3人,由阮爱德担任组长,何能担任副组长。前后总计学员人数有52人,新学员绝大多数都是民主党派的成员,他们继承前辈的优良传统,并且有着共同的认识:一个人年纪老了,离开了工作岗位,休闲下来,不再做分配的工作,并不等于为人民服务的观念也消失了,更不等于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终结。虽然自己不再直接参政,但还可以间接地议政,献计献策,反映社情民意。同时他们还认为,通过学习,能使自己跟上形势,不断提高认识,充实自己,这样就可以向自己联系的对象、亲友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要遵循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的教导,为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微薄力量。学员的共同愿望,就是要使自己的生命能有一分热就发一分光,使自己的晚年霞光更美。   政协石岐学习组紧紧围绕时代的主流开展学习活动。1976年打倒“四人帮”后,着重批判“四人帮”的罪行,肃清其流毒和影响,增强信心。学习《实践论》和《矛盾论》,联系实际,端正自己的世界观,充实政治理论基础,提高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反复学习全会精神和有关的方针政策,提高对改革开放重大意义的认识,用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看待和分析社会上出现的新事物。   另外,由于学员大多数年纪已大,超过70岁的占半数,而他们大多体弱多病,为此,学习组还安排一定的学习时间,让大学彼此交流有关疾病防治的知识、经验和体会。这样使学习增添了活跃的气氛,这也是学员热爱学习组的原因之一。   在学习组初成立时,领导上对学习组采取“三自”(自我学习、自我改造、自我教育)和“三不”(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的态度,要求学员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给学习组营造了一种自由、生动、洗泼和心情舒畅的学习氛围。市政协领导对学习组十分重视和关心,给予大力支持,每年都拨给学习组一定的活动经费,使学习组能正常开展活动。从学习组成立到现在,林藻主席(已退休)经常过问学习组的活动情况,使学员都能安心学习。现任政协副主席林绍声也是学习组成员之一,学员有许多意见和建议都能直接地向他反映,使上下能互通信息;政府每有重大决议他都能向学习组传达,使学员能及时了解社会动态和新的方针政策。进入改革时期,鉴于事物变化很快很大,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近几年来,学习组还组织赏分别到各个区镇参观访问,了解镇村企业的建设和发展情况,回来后开展学习讨论,畅谈感受,提出意见和建议。有了领导在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鼓舞,生活和学习上的关心,学习组的活动便能长期地坚持下去。   学员们反映的意见和提出的建议很多被领导上认同和采纳。在80年代时,石岐居民生活用水来自长江水库,当时有群众向学习组反映:由于水库旁建设了度假村,一些游人有意无意地把污物抛入水库中,污染水质,要求整治。学习组将情况汇报给政协,后经过领导上的实地调查,便禁止在湖中划艇,使湖水恢复清洁明净。1981年,群众向学习组反映:岐江桥每天上午7—8时,大小车辆和小贩、行人车水马龙拥塞不通,影响交通、生产和日常生活,要求政协与有关部门协商解决。领导上听取汇报并作实地抽查后,通知交警派负责人参加学习组的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讨论后决定:每天上午8时前凡机动车辆不得行驶岐江桥而要绕道人民大桥行走。交警颁布这一决定后,岐江桥的交通堵塞问题迎刃而解。1992年反映“选美”问题得到有关部门的答复:以后不再搞这种无聊的活动。凡此种种,深孚众望,群众欢欣之余遂美儿政协石岐学习组为“小政协”。   学习组并没有定下什么规章制度,学员参加活动完全出于自愿。28年来,开展各种活动学员都能做到依时出席,风雨不改,有事或生病时才向组长请假。尽管学习地点多次变更(原址在今西山寺旁斋菜馆位置的“海外同志社”、在“海外同志社”对面的原民革、民建办公外、今孙文中路的天主堂和今民权路的原统桥大楼等处),也没有烦言。这是可贵的自律精神。学员的居住地点分散,有的家距学习地点很远,如年近90高龄的郑淡然、李尘两 位同志,为了珍惜学习时光,宁愿自己掏钱坐三轮车,也依时前来参加学习。学习组定下的学习时间,过去是每周3天,每天2小时。后来,考虑到学习时间过于频密,对于年纪大的同志不大适宜,于是改为每周2天,其后又改为每周1天。及至去年,市政协领导参照民主党派每月过一次学习生活的做法,同时也从关心学员身体健康的观点出发,认为学员大都年纪已大,住处离学习地点也较远,行走有困难,于是建议学习组也每月学习1天。这建议经过全组成员讨论后,大家认为这样的学习次数太少,不能满足需要,便自行决定每月学习2天。这种要求学习,渴望进取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同时也表现了学员对学习的重视。学中来自四面八方,过去大家素不相识,但有着要求学习、提高自己的共同愿望,这感情使大家的心连在一起。他们不仅认真学习,自己在生活上也能做到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例如有学员生病了,便派代表轮流前去慰问;有学员去世了,便派代表前去致祭;有学员在思想上有困扰了,便互相谈心宽慰开解。总之,大家都有一种视学习组为家的观念,感受它的温暖。   28年来,学习组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学员共同体会到:学习不仅使自己心灵年轻化,改变了那种孤独寂寞、暮气沉沉的心态,而且能跟上形势,较全面地认识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正确。例如通过对中山各镇区、工厂、农村的参观访问,看到城乡面貌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的改善,学员认清了大好形势,拓宽了视野,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坚定了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过去从事商业工作的学员黄富琨说:“初参加学习时,家人说我‘老套’。参加学习后,我将‘认识党的方针政策很重要,否则就会犯错误’的心得用来教育家人,家人听后都深受感动,表示支持我继续学习。”学员林朝荣说:“过去参加政治学习,似乎有一种被迫感,觉得是例行公事,但现在参加政协石岐学习组学习,是自己自愿自觉的,感到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前后真有天渊之别。”学员李少俞说:“自己多年来孑然一身,精神苦闷。但自参加学习组后,由于精神上有了寄托,而且在学习时又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加上彼此感情融洽,,亲密无间,因而觉得愈学愈年青,感受到有说不出的‘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学员程智民参加学习组后精神焕发,心境开朗,思想境界显著提高。他不公在学习时积极发言,而且平时还主动地参与社会上各方面的工作,桑梓情深。1976年分别担任《老人报》、《老教工》编委,1978年担任石岐镇退休教师协会主任,1988年担任中山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后又曾担任秘书长),1996年南蓢镇安定村兴建安溪颐老中心时,他捐款4000元筹办了图书室,1998年向母校南蓢镇云衢中学和安定小学分别捐赠两批书刊,共值2600多元。这是他学有所为,回馈社会的见证。                                  1998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