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县孤儿教养院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国瑞
在中山市环城区(今名南区)内,介于槎桥落乡与竹秀园乡之围,有一山坡平原连贯地,耕地共有十余项,名曰“夹杯石”。因其山上山下每一水成岩山石,不论大小,俱是“一裂为二”之特异型,酷似乡民问神的木夹杯,因而得名。
1945年抗日胜利后,原属汪氏维持会赠会派粥的“贫民救济院”(在市悦来上街中医院旧址)宣告解散。我县境内之流浪孤儿约200名,衣食无依住无所,若无处置,彼辈必习染不良,致成社会负累。鉴于此因,国民县政府便在夹杯石开辟场地,建筑房舍,设立“中山县孤儿教养院”,安置孤儿,以禾田之地租俾作经费,亦不排除必要时向善长仁翁募捐,委任中山县县长张惠长的夫人薛锦回女士担任院长。
薛女士一向热心致力于妇幼福利,乐意就任后,即亲赴夹杯石实地调查视察,并采取措施,以达到她的目的:不是单纯赐予孤儿一粥充饥,一衣蔽体,而是使每个孤儿健康成长,具有小学文化程度,能自立投身社会工作。
薛女士治院的具体措施是:聘请10名既有行政管理能力,又有育才心愿,也肯于在艰苦山区环境中工作之小学教师来院任教;将各镇、区先收容后解送来院的孤儿近200人编班分组,一律称之为“同学”,以学生对待,订出逐步设立四年级制的施教规划,务使每一孤儿(学生)食饱穿暖有住所,课余时间做些辅助性劳动;雇用二三名校工主理教养院设备,包括保管工具,做炊事等,另雇用若干杂工垦植耕耘,管理鱼塘、菜地、蔗果、禽畜等,至于技术性的主要劳动,概由农民负担。笔者还记得当时院内有一位教导主任(忘其名)兼理财务和生产以及农产品处理。
薛锦回院长亲自过问和处理院务,身体力躬,对前来参观的社团人士,她能逐一答问。参观者皆曰:孤儿教养院的客观环境是经济不裕,学生生活环境尽管苦一点,伙食一般化,然而,保送出院投身社会做工的,皆有小学文化程度,薛院长的主观努力没白费,其功劳心意,难能可贵也。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该教养院。还增加了高小班两个级次。既吸收一些新学生(1953年以后没有孤儿入院了),也沿袭前例陆续介绍能自立者到各个工作岗位上去。
1952年秋,笔者曾随工会旅行轩到该院参观,据介绍,学生在院接受教养时,每月生活费标准开支(不包括课本、文具)每人70司斤大米(折时值,但不包括自种的瓜菜、食油和少量鱼、肉),生活比较艰苦些。然而,一般地说,这些人比较有组织纪律观念,比较能吃苦耐劳,是可以培养和造就的有用之材。由教养院出来的人,今天有的当了干部,有的当了技工。至于该院何时结束和其余事项,笔者未作考究。
1986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