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中山教育的历史转变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容晖
1949年10月,中山宣告解放,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山的教育的历史也掀开新的一面。中山的教育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开始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实质是社会主义的教育。
[center]一[/center]
解放前中山的教育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教育。当时,国民党政府为了控制学生的思想央组织方面建立训导制度和童子军与军训组织。1938年国民党还成立了”三民主义青年团”,将”复兴社”并入”三青团”,并在中山各学校发展反动组织。在教育方面,在学校中开设公民和党义课,向学生灌输封建主义思想,把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作为训育的主要内容。1939年国民党教育部颁布《训育纲要》,进一步向学生进行一整套封建伦理道德的灌输。同时,在初中,小学设童子军课,高中以上实行军训。1940年4月,中山县全境沦陷,汪伪县政府大力推行奴化教育,使教育更具有浓厚的殖民性质。
解放后,全县处在军事管制时期,县人民政府和石岐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合署办公政工作统一进行。军管会为了中山的旧教育,建立和发展新民主主义教育,首先接管了中山县立中学,揭开了接管旧中学的序幕,接着先后接管了中山师范学校,中山纪念中学等校。最后是接管小学,1950年1月,先后接管了县立第一小学,第二小学,中山师范学校附小,石岐镇第一小学,第二小学。至当年5月,全县文教系统共接管了31个冷冻,计有公务员87人,中学教职员345人,小学教职员92人,工友107人,中学生4670人,小学生1945人。接管工作按先中学后小学,先城镇后农村的秩序进行,至1952年基本完成。接管的中,小学校长分别由县文教科和镇区公所委派,未接管的私立中,小学校长则由校董会聘任,但须报县文教科审批。1952年3月18日,教育部颁发了《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按规定嵛县不论公办或私立的小学均由县文教科领导,中学则由省教育厅领导。中学的设立,变更或停办,均由县报省人民政府决定,这两个文件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各级人民政府对中小学的领导权,从而也保证了中山县中小学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
[center]二[/center]
为了改造旧学校,端正学校的政治方向,从1949年11月起,石岐市军管会有步骤地对接管的中学进行整顿和改造,建立了学校管理委员会和学生生活辅导委员会,设立生活辅导小组,指导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改组学校的训育组织,取消了军训组织,童子军团部,废除了旧政权颁行的训导制度。校长,副下设教导处,总务处,两处各设主任1人,副主任1-----3人。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复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的增多,大校建立了中共支部,新青团(共青团)支部。1949年10月,新青团中央决定建立中国少年儿童队(1953年易名为中国少年先锋队),全县初中和小学纷纷建立了中国少年儿童队大队。在组织上加强建设的同时,又进行了课种设置的改造工作,取消了旧学校设置的”公民”,”军训”,”童子军”等课程同,开设了时事政策课和马列主义政治课,采用全国统一的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这样就从组织上,政治上和教学内容上保证了全县中学的社会主义性质。
在政造旧中学的同时,1950年1月11日,石市军管会根据当时政治,教育形势,拟定了《1950年中山县各公立,私立小学应办事项》,对小学改造的有关工作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其主要内容为:(一关于办学的有关规定:(1)各校暂沿用旧有名称;(2)未经军管会许可不得将学校停办,或将学校所有公物迁移;(3)各校原任校长未经军管会许可不得擅离职守,各校基委会委员暂坚守岗位工作;(4)私立学校的董事会以及乡保国民学校之基金保管委员会关于各该校的一切收支均绝对公开,不得私想授受,或贪污舞弊包办等情;(5)关于本学期开始报暂行照前表及缴报时间办理;(6)关于学校款产收入,本学期收支数目,下学期预算以及征收学生学杂费数额均应详细列册上报,不得虚报瞒报。(二)关于学校制度方面:(1)设校务会议,由校长,教导主任,全体教师及学生家长代表,中心小学可请政府人员参加组成,负责决定学校计划,方针,预算,决算等工作。会议以校长为当然主席;(2)设教导会议,由校长,教导主任及全体教师组成,每月召开会议一次,由校长或教导主任主持;(3)建立考勤制度,每月举行一次民主会议,全校领导,教师参加,对各人工作展开自我批评;(4)学习制度,全校教职员每周以一小时为学习时间,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论人民民主专政》,《小学教育理论与实践》,《小学教材与教法研究》等书籍;(5)班设班主任;(6)各校稽核委员会,由教职员代表3人,学生代表2人组成,每月开会一次,审核学校每收支项目和单据。(三)关于课程设置方面:扫除和肃清反动教育的余毒,取消训导制度及公民,童等科目,设国语,算术,常识,珠算,自然,卫生,地理,历史,政治,体育,唱歌,图画,手工等科目。(四)关于学校管理方面:禁止体罚,并注意启发学生自治,但不能流于放任。从实践来看,在当时这个文件对稳定学校,避免学校财产流失,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以及坚持办学的政治方向,办学的民主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接管和整顿公办学校的同时,县人民政府还开展了改造私立学校的工作。首先大力扶持私立学校,通过借款援助,使其能维持开课,然后逐步进行改造,为其日后转为公办学校打下基础。1952年暑期,县立教科与仙逸,大公,雨芬三所中学负责人协议,将三校合并为私立石岐联合初级中学,以后又改为公办中学。全县私校改为公办学校的工作大体于50年代逐步完成。总的来说,私校的改造工作使这些学校从封建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上来,成绩是巨大的,但也有失策之处。把私校全部改为公立学校,实际堵塞了办学的一条重要渠道,使办学渠单一,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思想原因,主要是把学校的性质同学校的所有制混淆了。性质决定于社会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针,政策,而与是否是公办或私立无关。在旧社会,不管是公办还是私立学校其性质都是封建主义的。在新社会即使是私立学校,只要它接受党和国家的领导,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仍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因此改造私校,主要是把私校置于党国家领导之下,坚持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而不是把私校改办为公办学校。保留私校,不但能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而且能够拓宽办学渠道,有利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
[center]三[/center]
解放前,中山县学校工农子弟入学的比例较小,这种情况与解放后我们国家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性质不相适应,因此国家制定了向工农开门办学的方针,努力增加工农子弟入学的比例。县人民政府大力贯彻执行了这个方针,设立了人民助学金和免费学额,采取优先录取工农子弟入学的办法,以增加学生的工农成份。解放初。由于群众对人民政府不够了解,以及其它种种原因,全县学生总数下降。但是工农子弟的入学率迅速增加。有的区入学的农民子弟占学生总数90%以上。1952年,由于土地改革的开展,农民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农民子弟入学的积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贫雇农子弟纷纷入学,全县小学生人数达101326人,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实践证明向工农开门办学的方针是正确的。但是随着”以阶级斗争为纲”路线的深入贯彻,出现了将阶级成分绝对化的偏向,过分强调学生的阶级成分,难免把一些出身剥削阶级而口学兼优的学生排斥在外,”文革”时期更把对入学学生的阶级成分的重视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
中山的教育经过解放初期的改造,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历史转变。以后,中山的教育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虽然也曾遭到严重的挫折,但始终是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