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甘子源同志二三事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浩  
  1952年冬,甘子源同志被任命为刚完成土改后新建立的十一区(港口区)区委第一书记, 我也是区委主要成员之一,我们开始共事。港口土改基础较好,建区后,区委加强领导,1953年春耕生产搞得热火朝天。出现了群众自称的“四大运动”――装新艇、拍新围、搭新寮、娶新娘的热潮。甘子源同志蹲点的群众乡梁祥胜互助组和张家边的黄开互助、成为全县互助合作的先进单位。甘子源同志以其特有的艺术天才和深厚的人民感情,在与群众同生活同劳动中,把群众的文娱活动也搞得红红火火。山歌水歌,欢声笑语,使不少著名的艺术家、诗人如黄新波、汤由础、陈芦荻等为之倾倒、蹲点采风、流连记忘返。   作为一个驻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甘子源同志的治水意误用是十分明确的、坚定的,作风方法也是很科学的、有效的。他特别重视水利建设,他对全区的大水河流、堤围险段、旱洪灾害情况,了解得清清楚楚。1953年全县兴建中顺大围,他大力发动群众,按时按质完成港口区堤段的工程任务。土改后由民众区划入港口区的海心沙、大南沙万余亩围田,解放前原属封建大地主所有,又因“大天二”长期盘踞,围堤失修,一遇洪水,就决堤泛滥。农民流传“马大丰,十年耕种九年空”的歌谣。1952年冬开始,区委抓住冬春备耕时间,发动全区群众修筑堤围。甘子源同志依靠富有经验的老农苏和礼作为参谋,深入了解情况,制订各围修方案,奋战一人冬春,初步把全区破烂的围堤修好。1953年洪汛,就没有出现决堤,取得土改后第一个丰收年。1953年冬又在原基础上加高培厚,1954年洪汛也安全渡过。从此全区每年冬修水利形成一项制度。1955年甘子源同志调县上工作。1958年在堵塞白藤海解决白蕉、乾务一带咸害的工程中,他又承担了前线指挥的重任,以战伤累累之躯,扎寨田头,和万余民工共同战斗,栉风沐雨,苦战一年,胜利完成任务。既使咸流绝迹,又消除了海边渔、农民在暴风雨中的死亡恐惧,赢得了群众的赞扬。   甘子源同志不论对革命对建设都可说是一位有功之臣,但他从来不以权谋私,不以功谋私,不以老关系谋私,从来不做一点有损于国这有和人民利益的事。有功不夸功,有过不诿过,在群众中很高的威信。1954年粮食购统销时,反革命份子利用群众因统购任务重而出现的紧张心理,制造了西街暴乱事件,利用原来国民党“挺三”旧部作为骨干,煽动群众,包围殴打干部,冲击政府机关。甘子源同志面对暴乱人群,坚持宣传党的政策,揭露反动谣言,安定民心。村支书梁润胜、民兵队长苏金福和一大群觉悟较高的群众,拿来着武器,自动地站在甘子源同志的周围保护他,不给暴乱份子冲击他。还日夜守卫区委会。在平息和处理暴乱事件中,甘子源同志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除了对几个敌特为首份子实行镇压法办外,对受蒙蔽的干部群众,坚决执行团结教育方针,迅速安定了群众情绪,保护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从甘子源同志在事件中的表现,使我们深切认识到,一个同人民同甘苦共命运的党和党的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得到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的。   在80年代中,我和甘子源同志先后办了离休后续,也参加了中山诗社。他是诗社的名誉社长,也是一个优秀的民歌手。这期间创作了许多歌唱改革开放、老区新貌和回忆革命斗争的诗歌。去年中山诗社和中山市农委联合出版的《中山农韵》,刊录了他的诗歌19首。其中东乡民谣《望夫归》寓意是很深的。1946年抗日战争结束后,山区主力北撤,留下少数赎坚持斗争,秘密在群众中进行宣传活动。《望夫归》就是以合法的民歌形式,唤起群众对人民军队的怀念、渴望之情,为发动群众支迎解放军解放中山作思想准备。甘子源同志歌谣艺术和斗争艺术相结合的创作,也是我们纪念甘子源同志的珍贵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