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列强与澳门的关系
紧随葡萄牙人之后,第二个抵达远东的国家是西班牙。葡西两国曾于1494年在教皇主持下签订了《托尔德西里雅斯条约》,于佛得角群岛以西的大西洋面划分界线,规定线以东为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以西为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据此,葡萄牙人建立了东方的海洋霸权;而西班牙人则越洋向西航行,占领了大半个拉丁美洲。但西班牙人并不以占有美洲霸权为满足,还想到东方从事利润优厚的香料贸易。他们不走葡人的东方航线,而是从另一条航线前来。1521年,麦哲伦率领船队绕过合恩角,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1571年占领马尼拉。其后西班牙便同葡萄牙争夺香料群岛的贸易权。到1580年,西班牙与葡萄牙合并为一个国家,又由于面临荷兰的势力侵入香料群岛,葡西两国在远东便有了共同的利害关系,于时葡人和西人联手对抗荷兰人,保护香料贸易。但是,其后西班牙因无敌舰队1588年被歼灭,实力大大削弱,葡萄牙和西班牙在远东的海上霸权逐渐丧失。 代之而起的是荷兰。它是第三个到达远东的国家。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是荷兰海洋霸权的极盛时期。经过民族革命的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经济发展迅速,对外贸易发达。荷兰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商业舰队,有大小商船1.6万艘,总吨数达90万吨。这一数字恰好是当时英、法、葡、西四国商船吨数的总各,亦即占了欧洲船舶总吨数的四分之三。荷兰商人远航世界各地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1595年荷兰商船队首航远东,到达爪哇岛。1619年占据雅加达,建立香料贸易基地。荷兰人一举击败了葡萄牙人的远东舰队,成为远东海洋霸主,并从葡人手里夺取了马六甲等贸易基地。但荷兰人的霸权也没有维持很久,又在17世纪中期后被英国人所取代。 英国是继葡、西、荷人之后第四个到达远东的国家。1580年,英国海盗德雷克便曾到达香料群岛,带回了有关远东的信息。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开始从事远东贸易活动。17世纪中叶,经过了巨大变革的英国,实力日益增强,建立了一支强大的舰队,率先挑战荷兰的海洋霸权。17世纪50-70年代,英国先后发动了三次英荷战争,打败了荷兰,成为新的海洋霸主。从此,在远东,再也不是英国商船躲开荷兰人的袭击,而是荷兰商船要躲开英国的舰队婆罗洲、暹罗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3个商馆,另外在印度建立了8个商馆。英国在远东的贸易发展十分迅速。到了18世纪中期,它已经在远东的军事、政治和经济中雄踞首位了。 在英国人之后,法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也纷纷来到远东地区贸易,但是他们的势力远远不如英国。 就这样,西方列强的接踵而来,宣布了葡萄牙人称霸东方海洋,垄断东方贸易的终结。 17世纪以后,随着葡萄牙东方霸权的日趋衰落,直接导致其在非洲和亚洲许多殖民地的丧失。1605年,荷兰人将葡人逐出蒂多雷;1622年,英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得波斯湾的霍尔木兹;1628年,荷兰人占领摩鹿加,将葡人势力排除在外;1632年葡人被赶出孟加拉;1636年,荷兰人定居锡兰,又于1651年从葡人手中夺得科伦坡,葡人势力被逐出锡兰;1641年,马六甲被围攻,葡萄牙守军向荷兰人投降;1642年,葡萄牙人将黄金海岸出让与荷兰;1651年,东西方航线重要的中途站好望角成为荷兰人定居地,等等。这样一来,使澳门的对外贸易失去了许多购销市场,澳葡的商船队也失去了航行安全保障。故在17世纪中叶以后,澳门贸易就再也没有以前那样兴旺繁荣了。 也就是从这时开始,澳门逐步受到其他外国的骚扰和侵犯,直接影响其自身的安全。本来葡萄牙人居留澳门之后,一度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妒忌。这时许多国家都企图夺取澳门,并以澳门作为侵略中国的基地。这就使澳门的对外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在鸦片战争前的百余年间,中国政府不得不把澳门的防备问题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上,努力去保护这个贸易港口的安全。 西班牙、荷兰对澳门的侵扰 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就积极策划对中国的侵略。1586年,菲律宾殖民总督向西班牙菲力浦二世报告说,中国军队由乞丐组成,不堪一击,建议在中国沿海加紧侵略活动。 1590年,根据西班牙王的命令,菲律宾总督派一艘军舰到澳门购买军火及其他商品。尽管菲律宾总督频频向葡萄牙人表示友谊,宣布该舰到澳门后将服从葡萄牙人的安排,但葡萄牙人唯恐西班牙人的到来会威胁到他们的对外贸易垄断权,因而丝毫没有被这种友好表示所打动,西班牙船刚刚到达澳门,就被葡萄牙人扣留。这时葡萄牙同西班牙已经合二而一,成为一个国家。事件发生后,西班牙国王为了缓和矛盾,于1594年颁布命令,禁止菲律宾和墨西哥直接同中国贸易。同时,果阿总督也于1595年拟定了一些措施,禁止西班牙干预澳门的贸易事务。①当时一个葡萄牙人曾直率地说明不让西班牙人插手澳门贸易事务的原因。他说:“如果西班牙人来到这里,他们是不会安分守已的,说不定还要去骚扰本土。他们的教士来后会让这里的人们改变信仰,中国人会杀他们,还会把我们也赶走。因此我们一直保持警惕。这就是不让任何一个西班牙人来的理由。”② 但是,马尼拉总督不顾澳葡的反对和西班牙国王的禁令,仍然企图打破葡萄牙人的贸易垄断。1598年,总督派扎 张天泽:《中葡贸易研究》,第105-106页 博克萨:《16-17世纪澳门的宗教和贸易中继港的作用》,见(日)《东方学》,1974年第26辑,第4页。 马迪亚(Juan Zamudio)率领一艘军舰到澳门,企图直接进行贸易。9月5日,该舰“径抵濠镜澳住舶,索请开贡,督抚司道咸谓其越境违例,议逐之。诸澳番亦谨守澳门,不得入。”①10月间,该舰移泊虎门(西班牙称此地为“皮纳尔”),声称等候丈量,径自造屋群居,强行建立贸易基地。这件事引起澳门方面的恐慌。葡萄牙舰队司令保罗向扎马迪亚提出抗议,并请求中国官员帮助赶跑西班牙人。广东海道副使章邦翰“饬兵严谕,焚其聚落”。但西班牙人仍赖着不走,直至1599年10月“始还东洋”。②在西班牙人返回之前,葡萄牙人曾乘夜偷袭,放火烧毁了西班牙船。西班牙人携带中国货物乘其他货船返回马尼拉,发誓要进行报复。 事件发生后不久,西班牙一个船队在前往柬埔寨途中突遇风暴,在澳门海岸附近失事。旗舰搁浅,其余船只在沿海一带触礁,撞成碎片,整个船队只剩下120名幸存者。船员们想把贵重物品和大炮抢运到岸上去,于是,舰队司令路易斯·达斯马利纳斯爵士派出4名士兵分赴澳门和广州,请求援助。葡萄牙人扣押了派到澳门的2名西班牙士兵,同时议事会还哌代表到广州去阻止广东政府接待西班牙人。但广东政府同意西班牙人到皮纳尔去。达斯马利纳斯在那里买了一条帆船,并在那里等待马尼拉的船只运来粮食等物品,以便前往柬埔寨。葡萄牙人不许西班牙人继续在中国海岸逗留,他们通知达斯马利纳斯说,如果西班牙人不立即离开,就要把他抓起来押送到果阿去。拒绝了葡萄牙人的驱逐令,并要求葡人释放2名被拘留的西班牙士兵。葡萄牙人派了几艘战舰去袭击西班牙人。经过一场激战,葡人的几艘船被击中,损失很大,只得退回澳门。不久,一艘船从马尼拉运来补充物资。西班牙人又在广州购买了一些货物,于1599年返回马尼拉。此后西班牙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再来澳门。 1744年,马尼拉总督又派三艘西班牙军舰侵扰澳门。由于中国政府防范严密,它的侵略活动未能得逞。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尼德兰革命后,荷兰崛起于欧洲。它联合英国,打败了西班牙,成为海上的新霸主。荷兰沿着葡萄牙人的航线向东方扩张,从葡萄牙手里夺走许多殖民据点。17世纪初是荷兰霸权鼎盛时期,其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南海水域,对葡萄牙人居留的澳门虎视眈眈,多次发动侵略。 1601年9月底,荷兰舰队首次进攻澳门,但被葡萄牙人击退。战斗中葡萄牙人伤亡5名,有20名荷兰人被俘,其中17人被绞死,3人押送马六甲关押。荷兰人用劫掠葡萄牙商船的方法来进行报复。1603年初,荷兰舰队在马六甲海峡劫掠了满载艺术品、漆器、瓷器和其他货物的葡萄牙船队,劫掠的货物在欧洲售价达340万盾,相当于中国银元570万元。①同年7月底,荷兰舰队又在澳门港附近截劫了一艘开往日本的葡萄牙商船,将货物抢走后,焚烧了商船。这次劫掠到的物资十分丰富,仅奶粉就有2800包,每包价值500盾,总价值为140万盾,相当于中国银元200万元。 1604年7月,荷兰舰队司令范·瓦尔韦伊克(Van Wacrwijk)率领一支舰队前来澳门。因为当时海上刮起台风,舰队未能进攻澳门,而到达了澎湖列岛。荷兰人企图同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也没有成功。舰队被50艘福建兵船驱赶,只得改航前往印度。1607年,荷兰派出马特里也夫舰长到澳门侦察。他与中国官员进行了一些接触,但是被葡萄牙6艘兵船所追逐,最后从澳门附近的海面被赶走了。 17世纪初,由于荷兰人在亚洲海域频频袭击葡萄牙商船,并几次向澳门挑衅,葡萄牙人十分不安,极力加强商船的护航和港口的防卫。澳门葡人不顾中国政府的反对,修筑了城墙,加固了炮台,以防备荷兰人的侵犯。1609年,荷兰与西班牙签订了和约,西班牙承认荷兰独立,两国停止了战争状态。于是荷兰人对名义上属于西班牙统治的葡萄牙属地一度停止侵犯。但荷兰侵占澳门的野心并没有放弃。 1622年,一支荷兰和英国的混合舰队向澳门发动了大规模进攻。6月22日,这支拥有荷兰舰13艘、士兵2000人,以及英舰2艘的舰队抵达澳门。23-24日,荷英混合舰队向澳门发动猛烈进攻。他们攻上了海滩,向东望洋炮台推进,葡萄牙守兵处境十分被动。但当荷军冲上东望洋炮台山顶时,澳门城里响起警钟。当地军队和城里的居民纷纷拿起武器参战。荷军的几桶弹药被子弹击中着火,混乱一团,顿时减缓了攻势。荷军指挥官正在调整部署时,荷军中的一名日本士兵逃向澳门守军,报告了登陆军队缺乏弹药的情况,于是澳门守军转入反攻。荷军全线溃退,伤亡惨重。这一役,据荷兰人宣布,死亡130多人,还有不少伤员。①但根据葡萄牙人统计,荷军被打死和淹死的至少在300人以上,包括舰队司令和4名军官也饮弹身亡,另有1名军官和几名士兵被俘。②这是澳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荷英联合舰队猛攻不克,只好撤退。 1627年,荷兰军舰又企图侵占澳门,但也失败了。在这5次失利之后,荷兰再也没有染指澳门,而把侵略目标转向台湾。 [B]英国早期入侵澳门的活动[/B] 荷兰舰队的硝烟刚刚消散,英国人又来到澳门了。 中英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3世纪。那时候,由于蒙古帝国的扩张,势力发展到西欧,使欧亚的交往畅通无阻。元朝与罗马教廷也多次遣使通好。1287年,生长在北京的景教徒拉斑锁马(Raban Sauma)到罗马教廷觐见教皇时,曾到当时英国的领地加斯科尼(Gascony)觐见英王爱德华一世,呈交国书和礼物,得到回信和厚礼而归。这是有记载的中英两国的最初交往。1307年,元朝伊儿汗国又派使臣到英国递交国书。英王予以复信。当时有不少欧洲人在元朝政府中任职。如英国人巴西懂得多国语言,曾在蒙古军队中任翻译。这些说明,中英两国早在700年以前就开始交往。不过这毕竟只是一种偶然发生的极其个别的现象,与300年后所发生的中英关系,其动机与性质都是完全不同的。 16世纪末,英国人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力图发展同中国的关系,开辟中国市场。早在1583和1596年,伊丽莎白女王曾先后两次向中国皇帝帝致送国书,一再提出要同中国通商,希望万历皇帝“促成此事,且给与安全通行之权,并给与吾人在与贵国臣民贸易中所急需的其它特权”。“凡我国人来贵国某处、某港、某地、某镇或某城贸易时,务请赐予自由出入之权,俾得与贵国人交易。在陛下仁慈治下,使其得享受自由特典及权利。”①第一次的信使是英国商人约翰·纽伯莱(John Newberry)。他来到东方后,便被葡萄牙人拘禁于果阿,没能到达中国。第二次携信的商人理查·阿伦(Richard Allen)又因船只中途触礁而罹难,没能通达中国。1610年,国王詹姆士一世又向中国皇帝致送第三封国书,交由东印度公司商人尼古拉·道通(Nicholas Downton)负责呈送中国皇帝。信中再次表达同中国贸易的迫切愿望。但这次的信使同样未能完成使命。1617年1月,万丹的商馆总管很泄气地说,他找遍了所碰到的中国人,谁都不敢翻译和呈送这封国书,因为按照中国法律,私通外国,罪不容诛。②因此,呈送国书之事只好不了了之。 这时候,英国人没有建立中英之间的正式贸易关系, 只能从马来群岛和印度的港口间接地获得中国货物。1613年英国在日本的平户建立商馆后,也在那里获得中国货物。当然,东印度公司对此不会感到满足,他们决心以坚持不懈的努力,争取到达神话般的中国,进入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市场。 英国人决定另辟蹊径,打开局面,企图借助于长期垄断对华贸易的葡萄牙人打入中国市场。17世纪初,葡萄牙人在远东的商业霸权已经衰落。他们的商船在远东屡次遭到荷兰舰队的劫掠,也想联合英国人的力量以牵制荷兰人。163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同果阿的葡萄牙总督达成协议,同意英商自由出入澳门从事贸易。同年12月12日,英王查理一世颁布训令,任命威德尔上尉为指挥官,率领6艘船舰前来中国。 威德尔船队于1636年4月14日从伦敦启航,11月7日到达果阿,与果阿总督交涉前往澳门贸易问题。1637年1月17日,船队离开果阿,先后在伯特卡尔(Bhetkal)柯钦和亚齐建立商馆。6月27日,船队到达澳门以南的十字门外停泊。英国商船的到来使葡萄牙人感到为难,因为这时澳门与果阿、里斯本的贸易航线已被荷兰舰队所阻截,航行十分困难,澳门葡人只能维持长崎和马尼拉的贸易航线,而且同长崎的贸易也将因日本颁布锁国令而被迫停止,这样就只剩下马尼拉一处仍然保持密切的贸易关系,但贸易额每年仍达100万两。①如果任由英国人开辟中国市场,打破其对中国外贸的垄断,则葡人仅存的一点贸易利益也将丧失。因此,澳门葡人拒不不执行果阿总督的指示,不允许英国人分享澳门的贸易特权。葡人在中国官员面前极力底毁英国人,说他们就是荷兰人,企图前来捣乱,应于驱逐。葡人又从澳门派出巡逻艇在英船附近巡弋,阻止英国人进行贸易活动。 威德尔见到澳门贸易已无希望,便于7月底启碇前往广州。8月8日,英船到达虎门亚娘鞋(Anunghai)停泊,虎门炮台守军鸣炮示警。威德尔蓄意挑起事端,下令扯下圣佐治贸易旗,升起英国国王的军旗,摆出一副准备战斗的架势,随即指挥船队炮轰虎门炮台。攻上炮台后,英军扯下中国军旗,挂上英王旗帜,并拆下35门大炮,作为战利品搬到船上。广州当局派葡人诺雷蒂(Pallo Noretti)交涉,威德尔才把大炮归还,同时派出两名商人随同诺雷蒂前往广州。他们携带西班牙银币22000里尔,以及2小箱日本银币,作为购货之用。但英船却继续深入广州内河。这种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激起广州当局的愤怒。9月10日,广东海防当局派出3艘战船冲向英国船队,发射火炮和火箭,迫使英船仓皇溜走。但威德尔对侵犯内河不仅毫无自责之意,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滥施暴虐。19日,在虎门地区纵火烧毁了三艘中国帆船,焚毁一个市镇,抢夺30头猪。21日,又攻占并炸毁虎门亚娘鞋炮台,焚毁了大帆船一艘。当他在虎门犯下了如此罪行之后,也觉得不好同中国打交道,便将船队驶行澳门,请求葡人出面转圜。11月22日,英商在广州答应中国的要求,赔偿白银2800两。30日,威德尔向中国官员提交了一份保证书,对虎门事件表示歉意,并保证完成贸易后即行离去。据此,广州官员决定对其不予追究,令其贸易后尽快离境。12月29日,威德尔船队离开澳门,启程回国。中英之间充满火药味的第一次交往就此结束。 威德尔回到英国后,向国王报告了这次中国之行,认为虽然未曾得到预期那样大的贸易,但他仍然看好将来同中国贸易的远景。同是他建议英王占领海南岛作为属地。①不过英国国王后来并没有这样做,原因不明。也许是由于不久之后,英国就发生长达10多年之久的革命动乱,英王查理一世也被推上了断头台。威德尔提出的占领海南岛计划,当然就不了了之。 此后一段时间,英国人亦曾三次前来澳门,谋求贸易。 1644年,东印度公司派遣“欣德号”于当年8月9日抵达澳门。初时他们受到友好接待,但后来在交纳船钞时,中国人要求欣德号交纳3500卢比,但葡人商船“伦敦号”比英国的商船船体大得多,却只须缴纳1400卢比。英国人认为中国有意敲诈勒索,大为不满。同时他们只买到瓷器,没有买到丝绸、干姜,也感到很不满意。 1658年,有两艘英国走私船经过澳葡的中介,进入广州贸易,但他们“没有缴纳船钞就私逃,致使中国官员要澳门缴付重税”。 166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遣“苏拉特号”从万丹启程前往澳门,途中遇到澳门商船队,获总船长同意,结伴同行,于7月12日抵达澳门。此时正好是清朝执行迁海令时期,澳门虽然特许免迁,但与内地的联系被割断,生意很难做。澳葡告诉英国人:“他们在此已有两年多没有什么贸易。”并切断他们与澳门的交通,不许他们上岸。他们只能在船上坐等广州派官员前来收取船钞,并发给通行证。同时,澳葡还要征收船货价值6%的税款,及要苏拉特号偿还五年前代两艘英国走私船缴纳的重税。但英国人声称那两艘船不是其公司所属,拒绝为此承担赔偿责任。苏拉特号从万丹运来的货物有蓝靛、胡椒、铅和木香,价值总计为9573八单位里亚尔。它只做了一点生意,但已支付船钞2926.1/2八单位里亚尔。果然是市场衰落,而价格高昂。因此,这次澳门贸易是失败的。① 然而从18世纪开始,英葡两国的关系发生了急遽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又对澳门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自从1580年西班牙国王兼任葡萄牙国王,将两个殖民帝国合并之后,葡萄牙在西班牙统治之下,实际上变成了该国的一个省,由西班牙国王所任命的总督予以统治。葡萄牙人为了摆脱这种政治附属地位,恢复国家独立,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是由于起事的葡萄牙贵族力量过于软弱,又缺乏良好的组织,许多次都被西班牙国王轻而易举地镇压下去。到了1640年,葡萄牙摆脱西班牙统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西班牙卷入了旷日持久的欧洲三十年战争之中,并企图把战争的全部负担转嫁到葡萄牙人身上,加上长期以来所奉行的使葡萄牙融化于西班牙的政策,所有这些引发了深刻的政治经济危机。于是,在这一年的12月,一群葡萄牙贵族军官,以布拉甘沙公爵若奥为首,立即抓住时机,发动政变,赶跑女总督玛加雷特,宣布葡萄牙恢复独立。陷于欧洲战争困境的西班牙无力镇压,眼巴巴地望着葡萄牙分离出去,徒呼奈何。若奥被拥立为葡萄牙国王,称为若奥四世。 但是葡萄牙之恢复独立,“毕竟不是由于葡萄牙的强大,而是由于西班牙的衰弱。” ①因此独立后的葡萄牙立足于强邻之旁,生活在时刻都有可能重被征服的阴影之下。几十年间,发生了多次抵抗西班牙入侵的战争。为了今后有效地抵御西班牙人的卷土重来,葡萄牙急需投靠某个强国。另一个促使它这样做的原因是,荷兰在东方接二连三地夺取它的属地,它不得不寻找一个保护者。这样就促使葡萄牙与英国接近,并参加了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站在以英国为首的大同盟一边,对法国——西班牙同盟作战。战争期间,又于1703年签订了《梅都恩条约》(《Methnen Treaty》)。这个条约是由英国大使梅都恩同葡国代表阿利格雷提签订的。条约再次肯定了英葡两国以往的军事、政治同盟。但条约的重要部分是贸易。葡国保证英国的羊毛纺织品自由入口,而英国则允诺葡国的葡萄酒自由输入,且给以比法国酒进口税少三分之一的优惠。表面上,这是一个平等互惠的条约。有的作者认为,条约促进了葡国发展葡萄种植业,“在经济上对葡萄牙是有利的。它肯定地导致了杜罗河区域农业的大发展,这个区域以前已经衰落,这时却变成了一片葡萄树的林海。”①但事实上,这个条约给葡萄牙的经济造成了致命的影响。它使葡萄牙从此依赖英国工业品的输入,而不去发展本国的工业,成为片面发展葡萄树种植的农业国,迄今仍是欧洲经济最落后的国家之一。此外,它也造成了英国商品自由输入葡国各个主要港口城市,以及葡国的海外属地的所有港口城市。正如葡国历史学家德·杰塞斯所说,条约签订后,“英国几乎扼杀了葡萄牙的所有工业,它在国内雇佣了成千上万人进行生产,以供应葡萄牙的需要,独占葡萄牙的国内贸易、金融贸易,及其与巴西的贸易。总之,英国的重商主义严重瓦解了葡萄牙的政治和经济,以致于在巴西的黄金被发现60年之后,葡萄牙只剩下不到100万纯金币,却已欠下了500万金币的债。与此同时,英国的军舰满载着不下一亿两巴西出产的黄金,不顾任何禁令,定期运出葡萄牙。”② 经济上的依赖导致政治上的依附关系。从此以后,英国自然变成了葡萄牙的宗主国,负责保护葡萄牙的本土及其殖民地的安全。因为很明显的,葡萄牙的安全已经同英国的利益发生了密切关系,如果葡萄牙受到其他国家的威胁,也就是英国利益受到损害。可见英葡两国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从属关系,但葡萄牙却在国际交往中往往亮出英葡同盟的牌。特别是在同中国政府交涉时,更是常常以英葡同盟来要挟中国就范。关于这一点,我们将可在以后的事件中反复看到。 19世纪初,英国开始了它对澳门的侵略活动。当时欧洲以英国为首的反法同盟正在同法国进行激战。1801年,法国与西班牙联手侵占葡萄牙。这一事件在英国引起震动。英国人由此推断说:“有理由预料法国战舰将在海面出现,准备进攻英国和葡萄牙在印度的领地。”于是英国就打着支援葡萄牙,帮助他们保卫澳门的幌子,进行侵略澳门的活动。他们明明知道澳门主权属于中国,中国政府不会容忍澳门被英国人或法国人占领,可是仍然做出派遣舰队的决定。1801年7月10日,英国海军部训令舰队司令雷尼尔派海军占领澳门。①1802年,英属印度总督威里斯立借口防止法国占领澳门,派遣军舰六艘、兵员数千,驶进澳门水域,强行在十字门下碇。舰队司令官访问澳门兵头,请求允许英军登陆,与葡军合作,共同保卫澳门,防止法国军队袭击,联军由英国人统一指挥。这一切来得十分突然,澳葡事先毫无所知,感到十分惊恐。即使事先接到果阿总督的通知,澳葡也不能容忍其他武装入据澳门,因为这是直接威胁居留地本身安危的重大问题。澳门兵头断然拒绝了英国人登陆的要求。同时立即禀告两广总督吉庆,称:“英吉利兵船泊零丁洋,距澳甚近,欲登岸借居洋房,恐其滋事,恳求保护。”①又去信告诉北京的葡萄牙传教士索德超,要他设法将英国舰队威胁澳门的紧急情况报告嘉庆帝,再三恳求“皇上预为保护”。②吉庆立即要求英商大班转令英国舰队立即撤退。英国军官不听从中国政府的谕令,拒绝撤退舰队,仍准备武力占领澳门。广东政府便决定断其粮食,撤走买办,使其无法留泊。东印度公司担心僵持下去会影响对华贸易,也反对舰队使用武力。这时候,他们获知英国已同法国缔结《亚眠和约》,便以此为台阶,于7月2日将舰队撤离澳门。并遣入向中国表示,因为“法国欲侵澳门,故举兵来护,讹言请勿轻信”。事后吉庆奏报朝廷,嘉庆帝下达御旨称:“有犯必惩,切勿姑息;无隙莫扰,亦勿轻率。”③英国人虽然全部撤离澳门水域,但澳葡仍心有余悸,唯恐他们会卷土重来。事件过去后,广东政府和澳葡当局都加强了对英国人的防范措施。1803年,英法战争重起,英国军舰又驶进中国沿海游弋。为了避免1802年事件的重演,嘉庆帝根据奏报,于1805年谕令广东官员“整饬巡防”,以保证在澳门附近停泊的各国商船“安静无虞”,并明确规定,各国的护航军舰必须“循照旧例”,在凼仔一带停泊,不得“任意越进”。 英国第二次入侵澳门是在1808年。当时法国拿破仑大军开进伊比利亚半岛,葡萄牙国土沦亡,王室贵族在英舰援救下流亡巴西。葡萄牙自身难保,对其殖民地更难以顾及。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再次企图染指澳门。早在1807年,东印度公司内部就在讨论占领澳门的问题。当时有人认为,这样做可能行不通,因为“没有得到中国政府的事先许可,就派遣英国海军舰艇前往,会使该政府极度不快”。但1808年1月间,公司获悉法国可能在下一季度派兵到澳门,如果是这样,将使英国贸易受到损害。于是,公司在向英属印度总督明托报告法国将派兵的消息时,强调指出,应该放心大胆地去占领澳门,不必担心中国政府的反对,甚至说中国人会非常乐意地接受澳门被英国占领的现实: “为了反对敌人占领或为葡萄牙人保卫澳门而采用预防的计策,似乎是适当的。可能葡萄牙政府会被劝诱允许这两种办法,……我们的意见认为,不必忧虑中国政府方面会对我们的事业有妨碍,或会有任何强烈的反对。……我们相信他们从希澳门为英国人所占有。”望不许可海盗扰乱沿海的观点出发,能够非常乐意看到 后来东印度公司特选委员会又于8月16日写信给总督,再次要求出兵占领澳门,并且补充说:“我们没有理由相信,中国政府方面的任何反对或妨碍将是暂时性质。”①事实表明,是东印度公司积极策划和推动了这次侵略行动,委员会的报告充分地表现了它夺取澳门的强烈愿望和迫切心情。 于是,在东印度公司一再催促下,1808年初,英属印度总督明托借口防备法国侵略,派出10艘军舰远征澳门。英国人在行动之前,事先迫使葡萄牙流亡王室同意这种占领,但是没有要求果阿总督写信通知澳葡当局服从。当英国舰队从印度启程时,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会就猖狂地叫嚷:“如果从葡萄牙方面得到许可,就无须顾虑来自中国政府的阻挠。”①9月11日,英舰开进十字门水面。澳葡当局虽然从英国人处得知来意,但看见10艘军舰压境的大阵势,也觉得来者不善,连忙向澳门同知禀报:“鸡颈洋面见到英吉利兵船。内据该将军实说,此来不过帮着澳门,并无别意。哆想,若使该兵丁上岸,实与规条有碍,禀请转详察核。”澳门同知接报,急忙上报总督,并要求澳葡:“该夷目小心防范,不得任其潜入澳地,致滋事端。”②但舰队司令、海军上将度路利却口口声声执行“保护澳门”的使命,根本不顾中国的反对,于9月21日指挥英军强行在澳门登陆,抢占战略要地。“以二百人入三巴寺,百人入龙崇庙;以二百人踞东望洋,百人踞西望洋。”不久,又有6艘英舰到达澳门。英国舰队就这样不费一枪一弹,就把澳门占领了。10月12日,又有3艘英舰闯入虎门,进泊黄埔,对广州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澳葡对英国占领者未进行任何反抗,在英军登陆后,理事官委黎哆还居然向广东政府报告说,英军这种占领是得到葡萄牙国王认可的,“国王有书,许令安置。”英国的侵略行径使广东政府大为震惊,因为澳门是中国领土而非葡萄牙属地,葡萄牙无权“转让”澳门,英国也无权“保护澳门”。总督吴熊光与海关监督常显挟同英商大班到澳门劝英舰撤离,度路利拒不答应。吴熊光束手无策,回广州后,下令封舱,断买办,禁止与英国人贸易。不久,英国续派军舰8艘来澳门,每艘载兵600-700人,进驻十字门水道。吴熊光深怕英军入省,便调遣大小兵船86艘防护省城水道,还向入侵者提出警告,令其“即速撤兵开帆”,“若再有延挨,不遵法度”,“当调集大兵前来围捕。”①广东政府在香山县城和澳门附近地区迅速部署军队,严阵以待,度路利置之不理。11月11日,度路利公然带兵士数十人自黄埔闯入广州商馆。14日再闯入,声称提款。碣石总兵黄飞鹏守护珠江,开炮迎击英国兵船。英兵死伤4人,被迫退出广州。 英国入侵澳门之初,吴熊光明知纵敌入境,事关重大,但害怕朝廷责备,又以为事件很快就可解决,因此故意隐瞒不报。可是英舰迟迟不肯撤走,形成僵局,只得硬着头皮向朝廷报告。嘉庆帝向来重视广东海防安全,认为吴熊光“如此糊涂懈怠,实出意想之外。试思边防重地,任令外夷带兵闯入,占据炮台,视为无关紧要,不知有何事大于此事者”。不久即将其革职查办,另派永保为总督,韩葑为巡抚,驰赴广东处理此案。后永保死在赴任途中,由百龄接任总督。 嘉庆帝驳斥了英国侵占澳门的谬论,申明中国的严正立场: 英吉利夷人籍称大西洋地方被法兰西占据,该国因与大西洋邻好,恐大西洋人之在澳门者,法兰西斯阻贸易,辄派夷目带领兵船前来帮护,所言全不可信,而且断无此理。 试思中国兵船从无远涉重洋向尔国地方屯扎之事,而尔国兵船辄敢驶进澳门,登岸居住,冒昧已极。 若云因恐法兰西欺侮西洋,即使法兰西果有此事,天朝法令俱在,断不能稍为姑容,必当立调劲兵,大加剿杀,申明海禁,又何必尔国派兵前来,代为防护? 看来竟系尔国夷人见西洋人在澳门贸易,趁其微弱之时,意图占住,大干天朝例禁矣! 尔若自知悚惧,即速撤兵开帆,不敢片刻逗留,尚可曲恕尔罪,仍准尔国贸易,若再有延挨,不遵法度,则不但目前停止开舱,一面即当封禁进澳水路,绝尔粮食,并当调集大兵前来围捕,尔等后悔无及。① 中英对峙僵局的出现,也使英国人陷于进退维谷的困境。东印度公司根据情报推断,腐败的广东政府不会对英国做任何反抗,或者即使有反抗,也不会持久,不可能对英国海军构成多大威胁。因此英国人完全不把中国人的抗议当做一回事,甚至还曾经设想过对广州实行武力威胁:“有一个时期,曾经想过胁迫广东总督顺从度路利司令的要求,派军队前往并炮轰该城市。”但是他们发现自己错误估计了形势,由于中国方面态度坚决,准备充分,英舰官兵却临战畏缩了。他们深知,仅仅依靠这么一点兵力,不可能打胜仗,而目前的僵持局面拖下去,又必然严重影响本季度的贸易。因此,东印度公司此前极力主张英舰入侵澳门,现在反过来,希望英舰尽快撤走,以便尽快恢复贸易。他们认为因侵占澳门而得罪中国,杜绝通商,这是得不偿失的事。12月20日,英军被迫从澳门撤走,26日重新开舱贸易。英国占领澳门的企图又一次宣告失败。但英军临走之前,向澳葡商人敲诈了60万元的军队犒劳费。 这次事件之后,香山县知县彭昭麟于1809年2月2日谕令澳葡严格遵守贸易规章,“嗣后,不许英吉利护送货船之巡船在澳门外随意湾泊。该夷如敢不遵约束,该夷目即行具禀,以便转禀,停其贸易。” 广东巡抚韩葑也于同年4月14日前往澳门视察防务。韩葑认为英国人“最为强悍”,“难保其去不复来”,必须加强澳门防务,常备不懈。于是广东政府决定增加关闸驻军数量,又在澳门北部和西北部的莲花峰和青洲分别建造炮台。鉴于从嘉思兰炮台至西望洋炮台以南沿海一带石坎低矮,易于爬越,以致英军登陆后,能够毫不费力跨过石坎占领澳门。韩葑要求澳葡将石坎在原有基础上再增高4-5尺,并加筑一条围墙。葡人对此不胜喜悦,表示“当刻期兴工”。 最后,吴熊光因对这次事件处置失当,有辱国威,也受到严厉处罚,经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被遣戊伊犁。 总之,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政府一直有效地行使着对澳门的管辖权。因此,尽管其他国家不断前来侵扰,企图从葡人手中夺取这块宝地。但是由于中国强有国的保护,葡人才得以转危为安,继续在澳门居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