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与香山的历史文化渊源
璀璨夺目的南海明珠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黄鸿钊
1、香山一海岛
澳门本是香山县的一部分,它的历史文化渊源于香山。
“香山,水国也。”①它是古伶仃洋的一个海岛。据考勤古发扬,境内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石器、彩陶、夹砂陶等器物,表明5000年以前,已有土著古越族人在香山岛居住,过着渔猎生活。
公元前214年,香山岛为秦代南海郡辖地;公元前111年,又为汉代南海郡之番禺辖地;自公元331年晋代以后,它又为东官县(又名宝安县、东莞县)的辖地。当时东莞县在香山岛上设置文顺乡,为地方行政单位。到了唐代,香山土地已逐渐连成一片。北宋1082年,改立香山寨,仍属东莞县管辖。南宋1152年,始建香山县,隶属广州府。立县之初,香山分别从东莞、南海、番禺、新会各县划入部分地方,共设置10多个乡。其中长安乡包括今山场、前山、澳门、唐家、下栅一带。
明代洪武十四年,即1382年,香山改乡为都,共设11个都。澳门所在的长安乡改为恭常都。清代光绪十四年,即1888年,又改都为镇,全县分设9个镇。恭常都分为上恭镇和下恭镇。下恭镇包括今前山、湾仔、坦洲、横琴、万山一带。澳门在地理上属于下恭镇辖区范围。
香山本是百粤海屿之地,岛屿星罗棋布,沟通外洋。澳门则是香山县南面一小岛,原本孤悬海中,未与大陆相连。其后,因西江堆积之泥沙,于澳门与大陆之间,冲积成一沙堤,遂将澳门与大陆相连,而成一半岛。这一现象,在地形上称为陆连岛。陆连岛沙堤北起拱北的西瓜铺,南达望厦山北麓,长约2250公尺。望夏山从前称为莲花山,因此,这条狭长的沙堤又称为莲花茎。它是内地至澳门的唯一陆地通道。《澳门记略》称:“莲花茎,即所谓一茎可达者。前山、澳门对峙于海南北,茎北一沙堤亘其间,径十里,广五六丈。茎尽处有山拔起,跗萼连蜷,曰莲花山,茎从山而名也。”①该沙堤原来仅有50-100公尺宽。从本世纪20年代起,澳葡当局在沙堤两侧多次进行大规模填海工程,时至今日,它已变成一片宽广平地了。
澳门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最高端,东经113.32’47’’,北纬22.11’51’’处,包括澳门半岛及凼仔、路环两岛。
澳门半岛北面以关闸为界,有一条狭长地带同广东省珠海市拱北区接壤,边界长240米,离广州约145公里;西面与珠海市湾仔隔河相对;东面隔珠江口同香港相望,相距42海里(78公里)。
澳门半岛三面环海,从东北斜向西南,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最宽约2公里,面积约6.7平方公里。境内冈阜起伏,以东部松山(东望洋山)为最高,但海拔仅91.07米。其它的如望厦山(莲峰山)、西望洋山(主教山)、妈阁山,以及西北的青洲山和凤凰山,东部的马交石山(螺丝山)等,高度仅有30-75米左右。松山顶部平整,著名的东望洋灯塔建于山巅,塔高13米左右,始建于1865年,被称为远东最古老的灯塔。
澳门西北部的青洲,100多年前也是个岛屿,不与澳门半岛相连。后来葡人于1889年填海造堤,使与半岛连接,加之泥沙淤积,遂成沙洲。
凼仔岛在澳门半岛以南,又称“潭仔”、“凼澳仔”、“龙头环”,现在有澳凼大桥与澳门半岛连接,全岛面积4.1平方公里,东西长约3.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岛上山丘亦由东北斜向西南,有大凼山,海拔159.1米。凼仔岛原来分为两个小岛,后因泥沙冲积作用而相连。加之历年填海造地,面积又有增加。如岛上的西沙、平民屋、赛马车场,以及市区等地,均属此类。
路环岛在凼仔岛南面,又称“九澳山”、“过路环”、“盐灶湾”,有路凼公路与凼仔岛相连。路环岛面积7.2平方公里,比澳门半岛大1.04平方公里,比凼仔岛则大3.31平方公里。地势也是从东北斜向西南,长约4公里,山丘多且较高,大部分在海拔100米以上,集中于东部和中部,如塔石塘山、九澳山、炮台仔山、中区山等。其中塔石塘山海拔174.06米,是澳门最高的山。
凼仔和路环岛的西面,是珠海市的小横琴岛和大横琴岛。四个岛屿纵横交错,成“十”字形,故称“十字门”。屈大均有诗写道:“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两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①可见十字门水道是古代洋船贸易必经之处。可是如今大小横琴已经连成一体,路环、凼仔也已一堤通连,因此,古代的十字门水道现已不复存在。
澳门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正如屈大均所说:“广东诸泊口,最是澳门雄。”②它北连大陆,南面汪洋,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香山、东莞、顺德、新会、番禺、南海各县水陆相通,是广州出海的天然门户。澳门与内地,特别是与香山的联系十分密切。据道光《香山县志》记载,由香山县城石岐至澳门定班船共有9条之多;香山县所属的各个乡镇也与澳门有定期的货船航运。同时澳门与广东内地,尤其是与珠江三角洲各县之间的内河航运也非常发达。③
澳门与福建、浙江沿海的贸易联系也很密切。从很早的时候起,闽浙商人就聚集在这个新开辟的贸易港了。1564年庞尚鹏奏疏提到:“其通事(即外国商人的翻译)多漳(州)、泉(州)、宁(波)、绍(兴),及东莞、新会人为之,椎髻环耳,效蕃衣服声音。”①《澳门记略》说:“其商僧传译、买办,诸杂色人多闽产,若工匠、若贩夫、店户,则多粤人。”②1631年胡平运奏疏更说:“而大蠹则在闽商,取聚会于粤,以澳门为利者亦不下数万人。凡私货通夷,勾引作歹,皆此辈为之。”③可见澳门对东南没海各省商人勾引力之大。此外,由于澳门地处南海之滨,东北面与日本、琉球和菲律宾相通,西南方向穿过马六甲海峡又可进入印度洋,到达东南亚和南洋各国,因而又可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转运站。“在中国人的监督下,(澳门)变成各国与广州间贸易的基地。”④“它是葡萄牙人进行商业活动的基地,也是一切外国商人不分彼此,共同参加的大部分走私活动的基地。”⑤各国商人来广东贸易,无不船进黄埔,人留澳门,以窥探行情,清理帐目,谈判交易,策划走私。所以后来林则徐在视察澳门时说:“各国夷商来粤贸易,货船俱进黄埔,而坐庄商伙多僦居澳门,探行市,清帐目固在此,而操奇赢,通诡秘亦在此,是澳门实为总汇之区。”⑥可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澳门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地位一直是非常重要的。
2、气候与人口
澳门所处的纬度较广州低,而且面临海洋,气候属亚热带性质,温暖潮湿,雨量充沛。根据1961年至1990年30年间的气象记录。年平均气温为22.3°C(1930年7月2日和6日)。至于冬季,则常在12月后才有寒流入侵。即便如此,气温下降也不大。因为澳门三面临海,水气环绕,寒流多半是从东北部掠过伶仃洋而来,经过海面暖气流作用后,凶势大减。据气象记录,从1960年至1990年间,冬季1月份平均气温为14.5°C,与7月份平均气温相差仅14°C。不过,冬季的最低气温有时也会降至10°C以下,个别时候的最低温度曾降至零下1.8°C(1948年1月26日)。当然,这是百年罕见的奇寒。一般来说,寒流入侵为期甚短,退而复来,来而复退,经过3-4次之后,便已冬去春来。而入春不久,炎夏又到了。
澳门气候湿润多雨,从1961-1990年,年平均雨量2031.4毫米。每年4-9月为雨季,集中了全年雨量的83%。特别是5-9月,每月降雨量平均都在200毫米以上。6月份最多,平均为362.4毫米。每年10月至次年3月是旱季,每月平均降雨量都在100毫米以下。12月份最少,只有24.4毫米(1月份是29.6毫米)。1901年以来,降雨量最多的月份是1972年5月,达到975.2毫米。降雨量最多的一天,是1972年5月10日,达348.2毫米。1964年9月6日,一个小时降雨量达125.1毫米。①
澳门也是多风地区。它地处我国南海沿岸,其气候受季候风的支配。每年4月至10月间,吹东南风或南风;每年11月至翌年3月间,吹东北风或北风。这种季候风对古代帆船的航行影响很大。当夏季5月至10月间,亚洲东部地区气候暖和,风从赤道向东部吹来,称西南季候风。西亚、东非的商船可趁着风势向澳门航行。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亚洲东北部地区气候寒冷,风从澳门向赤道吹去,称东北季候风。商船又可趁着风势,从澳门启程,穿过马六甲海峡,向印度洋沿岸航行。当然这指的是古代帆船贸易时期,商船往来必须受到风向的制约。现代商船不受此限。据统计,从1961-1990年,年平均风速每小时12.7公里。最高的阵风速度达以每小时211公里(发生日为1964年9月5日)。
澳门常受到热带风暴台风的袭击。台风形成于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通常是从东南向西北移动。也有些形成于南中国海。澳门台风季节为6月至9月。据1952年至1990年统计,进入澳门100海里(约185公里)范围内的台风共有77次,平均每年2次。澳门位于台风侵袭的概况,并且是台风转向之地,其半岛的东南海岸毫无屏障,所受威胁特别严重。每当台风入侵时,风速每秒可达30-40公尺以上,更挟以暴雨,使海浪汹涌,船舶倾覆,房屋倒塌,人畜伤亡,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最严重的一场风灾浩劫发生于1874年9月22日,当台风袭击澳门时,雷电交加,潮水猛涨。东望洋山上的灯塔被吹倒,花王堂受电击起火,熊熊燃烧。沙拦仔海滨一带潮水汹涌,居民因逃避风灾堕河而死者计82人,后合葬于普禅院后山。1983年9月9日一场被命名为“爱伦”的强台风,其中心位于澳门,最高风速达每小时150公里,使26艘船沉没。1985年9月6日的被命名为“载丝”的台风,最高风速也达到第小时129公里。
优越的气候条件,使澳门具有亚热带海港城市的特色。亚热带属性的植物枝叶茂盛,四季青翠。主要植物有紫荆、石粟、榕树、桉树、香蕉、龙眼、黄皮、桄榔、椰子、马尾松、木麻黄、凤凰木,等等。海滨植物有红木林、猪笼草、锦地罗等。还有600多种药用植物。由于澳门面积狭小,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多被用于建造楼房,而使树木种植面积大受限制。澳门生长的观赏花卉有几十种,其中主要品种有艳姜、朱项兰、美人黄、昙花、野兰、天竺葵等,可谓繁花似锦、万紫千红。
澳门濒临大海,渔业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海岸水静湾圆,便于渔船停泊,是一个理想的渔港。附近水域大致可以捕捞到160多种海鱼、有壳海产和软体动物,如红衫鱼、竹葵鱼、九棍、大眼鱼、马鲛、槽白、黄花、鲈鱼、石斑、鲍鱼、鲛鱼、鱿鱼,以及虾、蟹、蚝(牡蛎)等。咸鱼、虾酱和蚝油是澳门有名的特产。
澳门本来是香山县所属的一个渔村。16世纪30年代开始成为对外贸易港口,但只许外国商船临时停泊,不许商人上岸居住,因此岛上居民不多。1557年,葡人开始定居澳门,当时岛上居民不过400人,此后人口陡增。1563年,澳门人口已逾万,其中成年人约5000人。有明一代,大致保持这种善。据1631年记载,居民已达数万人。但清明初年,澳门贸易衰落,人口随之减少。据1713年中国官员的报告,澳门人口只有5500人,至1750年,官员的报告又称澳门居民回升至2万人。中国官员的报告显示,明清之交澳门居民人数变动较大,但外国居民最低限度亦保持在2000-3000人左右。其后英国人勾结葡人走私鸦片,以澳门为囤货销售地点。外国鸦片贩子长期居留澳门,使外国人的数量又有所增加。1839年林则徐莅澳禁烟,清查澳门户口。查实当时有中国居民7033人,外国居民1.3万人左右。其中葡萄牙人为5612人,英国人57户。应该说,在林则徐监督下的澳门户口登记,是比较准确可信的。1843年香港开埠后,澳葡贸易地位一落千丈,外国居民人数锐减,甚至许多澳门葡人也转香港谋生。但由于此时葡人不断向外扩张澳门地界,逐渐占领了整个澳门半岛,以及凼仔、路环二岛,所以澳门人口大大增加,但这主要是中国居民人数的增加。根据1887年统计,澳门葡人只有1000人,而中国居民则为1万余人。
20世纪初,澳葡殖民当局决定每10年普查一次人口,并开始颂人口统计数。此后,澳门人口持续增长。不过这种增长仍主要是中国居民人数的增长,而葡人基本上保持在3000-4000人左右。1910年,澳门总人数为74886人,是1887年的7倍。其中中国人71021人,葡人3601人,其他国籍人244人。此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前夜,内地动荡不定,许多内地人纷纷迁居澳门避乱,造成澳门人口剧增。抗日战争爆发后,内地大部分地区相继沦陷。而葡萄牙是这次世界大战的中立国,因此澳门始终未被日本占领,成了世外桃源。内地人民纷纷逃往避难,遂使1939年澳门人口总猛增至245194年,其中中国人239803人,葡人4624人,其他国籍人767人。抗日战争胜利后,滞留澳门避难的人又纷纷返回家园,澳门人口骤减。1950年澳门人口总数187772人;1960年减为169299人。人口减少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寓居澳门的华人回内地参加建设工作。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内地由于自然灾害和某些政策上的失误,造成经济困难。于是又有不少人迁移至澳门定居。加之当时东南亚华侨移居澳门,又使澳门人口激增。据1970年统计数字,当时澳门人口总数248636人,其中华人为240008人,葡人7467人,其他国籍人1161人。
近年来,中国政府放宽居民出入境限制,使移居澳门的中国人数倍增。据统计,1981年澳门总人数395300人,1991年底增至355693人,此外还有非常住人口47000人。1990年末统计澳门常住人口为395304人,非常住人口为47000人,总数为442304人。这还只能说是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因为澳门还有大量非法偷渡入境,未向当局登记的“黑户”。这种黑户的人数估计亦有几万人。
澳门大体上先后曾有以下几个名称:香山澳、濠镜澳、澳门、马交等。澳门最早称为香山澳。古代香山人通蕃贸易时,澳门一名尚未未出现,沿海停泊蕃船的舶口,都通称为香山澳。时间长了,各个舶口慢慢也有了知名度,而名字见诸史籍,如濠镜澳、浪白、大小横琴、九澳等等。濠镜澳是澳门的第二个名称,在最早的记载中,“濠”字本写作“蚝”。如黄佐的《广东通志·外志》、庞尚鹏的《陈末议以保海隅万世治安疏》等都是称“蚝镜”。庞尚鹏的奏稿写于1564年,是迄今我们所见的最早的一份有关澳门的官方文件。它说:“广州南有香山县,地当濒海,由雍麦至蚝镜澳,计一日之程,有山对峙如台,曰南北台,即澳门也,外环大海,接于??,曰石峡海,乃蕃夷市舶交易之所。”①这里写的是“蚝镜澳”。但后来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收入这一奏疏时,却改写为“濠镜澳”了。蚝镜有特定的含义。原来澳门位于海水与河水交汇之处,盛产牡蛎,即蚝。蚝镜是蚝的外壳,平滑如镜,故名。把蚝改成濠字,可能是因为文人雅士嫌蚝字太粗俗,而改写了偏旁。接着又对地名的来历重新解释。《澳门记略》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②澳门是第三个名称。之所以称为澳门,有二种说法。一说因为“濠镜澳有南北二台,相对如门,合称澳门”;或说因为“濠镜澳南面海上有四个小岛,右为小横琴(舷尾)、大横琴,左为凼仔、过路环,纵横交错成十字形状,称十字门。”③总之,濠镜澳后来同附近的十字门舶口合称澳门,从此声名远扬,成为远东著名的贸易港。
澳门有一个洋名字:“马交”,这是葡萄牙人对它的称呼,葡文写作Macau,英文写作Macao,用广州音读,便叫“马交”。这个名字在16世纪有多种写法,例如Amaqua、Amachao、Amacao、Amacuao、Amaquao、Amaquam、Machoam、Maquao等等。最后才统一称为Macau(Macao)。为什么称为“马交”呢?西方作家普遍认为,葡萄牙人最初到达澳门时,停泊在“阿妈港”,注意到有个神庙,询问当地居民,知其名为娘妈角,误以为这是澳门的名称。清末学者汪兆镛说:“葡人初到澳门,寄碇澳口,是处有大庙宇,名曰妈阁,葡人误会此庙之名为地名,故以初到所见者以名其地,各国历史称中国澳门为‘马交’,其名当起于此。”①葡人到澳门的时间很早,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11月20日,葡萄牙船长平托在澳门写的信件已用Amacuao这个名称,用广州音译即是“阿妈阁”。
今天的澳门包括三岛在内,面积21.45平方公里。其中澳门半岛7.84平方公里,路环岛.782平方公里,凼仔岛5.79平方公里。②这种状况,是澳门开埠400多年时间内逐步形成的。大体上说,澳门区域的发展可以鸦片战争为界线,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鸦片战争以前,澳门区域只限于半岛范围之内,是一个港口城市,其形成和发展有一个过程。从1535年至1557年,澳门港建立之初,基本上是一个人烟稀少的渔村。1957年葡萄牙人居留澳门以后,大兴土木,筑室居住,“高楼飞甍,栉比相望”,③澳门区域开始扩大。但这只不过是半岛南面海岸一狭长地带,俗称“澳门街”。
1605年,葡萄牙人私筑澳城,经香山知县蔡善继报告总督何士晋后,“下令堕城台”。1622年,葡萄牙人借口防御荷兰人,再筑澳城,又被海道副使徐如珂率兵拆毁。但在明清之交,中国政局动荡,无暇顾及澳门事务,终于被葡萄牙人钻空子筑起了城墙,澳门从一条街发展为一个城镇了。到了乾隆年间,澳门已经“城固而庳”,共有4道城门,即大三巴门、小三巴门、沙梨头门和花王庙门。①这时澳门的区域情况是这样的:“由望厦而西三里为澳门,其地周一千百八十余丈。”②直到鸦片战争前,澳门城的面积仍没有变化。
鸦片战争后,澳葡凭着英国的支持,悍然制造了1849年驱赶中国官员事件,宣布澳门为“自由港”。此后,澳葡不断加快其扩张步伐,澳门的地理区域也随之迅速扩展。
1863年,葡萄牙人拆毁澳门城墙,向附近地区扩张。至1911年先后吞并关闸以南的塔石、沙岗、新桥、沙梨头、石墙街、龙田、望厦等村落,以及路环、凼仔二岛,澳门地区的面积迅速扩大。据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计算,这期间,“计向澳门西北展出之地长约九里半,宽约二里半。”③这还没有把路环、凼仔二岛计算在内。1890年香山知县杨文骏报告说:“葡人所占澳门一带地方,现时情形东自九星洲洋面起,西至马骝洲洋面止,计程约一十五里;南自过路环山脚起,北至关闸止,计程约二十五里。合周围水陆地方平面计算,共约三百七十余里。”④到了这时候,现代澳门的区域,便大体形成了。
[B]二、澳门的古代文化[/B]
1、澳门渔港文化的遗迹
澳门在文化上与香山同源。远于5000年之前,澳门所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南端,海岛遍布,岛上海岸沙堤内侧,背山面海,有古泻湖和淡水河。这种环境十分适宜于古代先民的生活。广阔滩涂带来丰富的海洋生物,而且澳门位于珠江口西岸,咸水和淡水相交,适合多种鱼虾生长。这里的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温暖湿润,岛上草木丛生,四季长青,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澳门先民的经济类型是以渔猎和采集为主。1985年路环岛黑沙发现5000年前新石器遗址,出土石器有石英、石芯,有沟砺石和打制砾石工具,此外还有36片石英或火成岩石片。陶片有5000片之多,上有刻纹、席纹、条纹、纺织纹多种。主要为红陶,亦有若干白陶。陶片上有红彩刻划及镂孔,还有绳纹。所有陶片纹路风格均为波浪纹、水滴纹。①这是海港文化的基本特色,说明5000年前澳门地区的先民主要从事渔猎生活。
澳门古代新石器遗址出土文物与香山南部海岛古文化完全相同。据考证,澳门附近的7处遗址:淇澳岛后沙湾遗址、东澳湾遗址、三灶草堂湾遗址、前山南沙湾遗址、香港菱角咀遗址、平沙堂下环遗址、水井口遗址等,它们与澳门一样,都是古沙丘遗址,地理环境、出土文物、文化特征均相同,同是渔猎文化。因此,澳门是香山古文化的组成部分。
2、澳门海舶贸易的起源
从很早的古代开始,地处珠江三角洲南端的香山,就从事海舶贸易。澳门位于香山南面,珠江的出海口,在海舶贸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548年出版的明代嘉靖《香山县志》,是现存的最早的香山史料。该书曾多处记载香山的海舶贸易情况:
九星洲山九峰分峙,多石岩、石屋,灵草石上溜水甚美,为番舶往来所吸,曰天塘水。(卷1,《风土志》)
小横琴山下有双水坑,大横琴山幽峻,为寇所伏;深井山即仙女澳也,亦名井澳,在横琴下;三灶山三石似名,与横琴相对,皆抵南番大洋,元末海寇刘进所据。明初寇平,后居民吴进深通蕃为乱,洪武二十六年平定。(卷1,《风土志》)
九澳山上,东南面对横琴中水,曰外十字门,其民皆岛夷也。(卷1,《风土志》)
乌沙海在三灶东。成化中,番舶侵扰,岁令官军千人防之。(卷1,《风土志》)
洪武二十四年,广东指挥花茂上言:广州地方,若东莞、香山等县,逋逃蛋户附居海岛,遇官军则称捕鱼,遇番贼则同为寇,出没劫掠,殊难管辖。(卷1,《风土志》)
香山县南三灶山抵海洋番国,元时海寇刘进据之。洪武初寇平,属黄梁籍。居民吴进深通蕃为乱。二十六年都指挥花茂讨平之,悉迁其余党。诏虚其地,徐豁田税,永不许耕,岁令官军千人防守。正德中,南海势家以新会虚税影占,亡命之徒附之,招合徭僮立为十甲,聚众盗耕。嘉靖十五年,该都里排赎为己业。已而有钱备者素通番舶,倚强占夺,里排无如之何。分上下围,管业而哄扰,今犹未息。有司大量余田归官,复为势家侵据,号召海寇,大为民害焉。(卷8,《杂志》)
从以上许多通蕃记载可以看出,至迟在元末或明初洪武年产间,香山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活跃。但这些全是违反政府禁令的走私活动,并往往与海盗行为相结合。因此常常遭到当局的严厉控制和打击。但通蕃贸易的优厚利润,仍使香山人趋之若骛,无法禁绝。通蕃的岛澳当时通称为香山澳,它们可分为两个海区,一个是由九澳、大小横琴、九星洲等组成的澳门海区;另一个是由三灶山、乌沙海等组成的浪白海区。但当时澳门、浪白这些名字尚未出现。到了1570年,据嘉靖年间黄佐编撰的《广东通志》指出,广州地区沿海的舶口有:新宁县的广海、望峒、奇潭,香山县的浪白、濠镜、十字门,东莞县的虎头门、屯门、鸡栖等等。①其中,濠镜和十字门后来合称为澳门。澳门由于地理位置上的原因,比较浪白更方便于联系县城和省城,所以后来不但成为香山县的主要舶口,也成了广东乃至全国的主要对外贸易港口。
值得注意的是,澳门在通蕃贸易的同时,它也是外国朝贡的一条主要贡道。
据嘉靖《香山县志》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彭豫任香山县丞(相当于如今的副县长),在任期间,政绩斐然,深得民心。但后来一桩经过香山入京的外国贡品发生问题,彭豫受此案牵连,差一点被判刑。“时外物(国)贡方物自香山入京,典其事者失封缄。朝廷遣御史按问。事连豫,其子启愿以身代,邑民皇皇,恐豫得重罚。会赦获免,民大喜迎以归。坐是不得迁。”(卷5,《官师》)
这一事件发生于14世纪末。它虽然没有说明外国贡船停泊在香山何处,但从港口条件来看,贡船很可能就是停泊在澳门海区。
另有一件事似乎可以作为这一点的证明。清人尤侗有一首外国竹枝词《默德那》写道:
香山濠镜辩光芒,妙女儿干进秘方。
最是同侪多意气,郑庄千里不斋粮。
尤侗在该诗题记中说:“回回识宝附舶香山濠镜澳贸易,正德中进女你儿干、于永献房中秘方。”①明武宗正德年间(1506-1521年),有阿拉伯国家的贡船停泊澳门,并向北京派出贡使。尤侗是清代人,但他所写的明武宗的生活逸事是有根据的。武宗荒淫无耻,筑密室“豹房”淫乐。于永、女你儿干等确有其人。《明武宗外记》写道:
“有言锦衣卫都督同知于永善阴道秘术,遂召入豹房,与语大悦。永色目人,永矫旨索佐家回女善西域舞者,得12人以进,歌舞达昼夜。顾犹以为不足,乃讽上请召诸侯伯中故色目籍家妇人入内,驾言教舞,而择其美者留之不令出。”又:“回回进女你儿干。”①这些记载无疑都是信而有征的。
又《明史》中也有于永献房中秘方的记载:“(钱宁)自称皇庶子,引乐工臧贤、回回人于永,及番僧以秘戏进,请于禁内建豹房新寺,恣声伎为乐。”②
由此可见,在16世纪以前,澳门就是一个知名的舶口,有阿拉伯人在此贸易,并由此经广州进京。16世纪初,葡萄牙人便已经知道澳门了。1514年,葡人皮来资根据乔治·阿尔瓦利斯到中国考察得到的资料写作《东方记》一书,其中提到:“除广州港口之外,另有一港名濠镜,陆行三日程,海行一日一夜。”③这说明,阿尔瓦利斯很可能到过澳门,或者在中国沿海活动时获知有关澳门的情况。
3、妈祖文化的进入
古代澳门人从事渔猎和贸易活动,长年在大海中飘泊,前途风险难以预测,十分渴望有一个航海保护神能够保佑他们。于是妈祖信仰很早就进入澳门人的生活之中。
妈祖文化起源于福建莆田。妈祖或娘妈,是对天妃或天后的称呼。她原名林默娘,生于北宋太宗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六日,死于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其父林愿是福建莆田湄洲郡巡检。据说林默娘生而神灵,有特异功能,可预言人祸福,且为人善良,乐于助人,常于梦中拯救海上遇难航船,因而受到人民的尊敬和崇拜,死后奉祀为海上保护神。莆田人最初供奉妈祖的庙宇,称为神女庙、神女祠,或林夫人庙。迄今中国最大和最老的妈祖庙是莆田湄洲祖庙,香火已历千年。林默娘(林湄娘)被人民神化,并被广泛热烈信奉之后,历代统治者也乐得顺应民心,予以赐封。宋代封她为夫人,元、明两代加封为天妃,清代晋封为天后。其庙宇便称为天妃宫或天后宫。福建人则称为妈祖庙或妈宫。
妈祖崇拜迅速在沿海居民中间推广开来。从东北至海南,沿海各地均有妈祖庙、天妃宫。其中又以福建、台湾和广东最盛。甚至中国周边的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如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国,多因有华侨定居而带来妈祖文化。甚至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和拉丁美洲各国,也由华人建造了妈祖庙。
位于珠江出海口的香山县也早就盛行妈祖崇拜。香山的妈祖文化是由福建人传入的。早在宋元两代,许多闽南人陆续落户香山县,逐步在香山形成三大闽南人居住区,即隆都片(包括今沙溪、大涌二镇)、东乡片(包括今张家边和南郎)和三乡片。据1997年出版的《中山市志》称,现在该地闽南语人口已达43000人。①
隆都角刘族,始迁人刘汝贤,闽南人。宋绍兴末迁移香山,后人定居?角等乡村。良都长洲黄族,始迁人黄献,福建福州人,宋理宗景定三年(1262年)出使安南,归舟遭遇台风,飘泊至香山,定居长洲。谷都南湖郑族,始迁人郑菊叟,福建兴化府浔阳县人,来香山,宋仁宗时定居谷都各乡村。仁良都南湖郑族,始迁人郑芑,福建莆田人,宋乾道壬辰年(1172年)来香山,定居石岐城内及附近乡村。刘、黄、郑三姓是移居人数最多的闽南人。他们也成为香山的三个大姓。旧时香山民谚称:“刘、黄、郑,杀人唔使(不用)偿命。”说明闽南三族在香山人口众多,财雄势大。
福建人既然已移居香山,按照常理也必然来到澳门。据现有资料记载,大约在胆正德年间,福建人何、沈、黄、许、赵诸族,便来到望厦定居。
《中山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编《方言》,第2章《中山闽语》。
《香山县乡土志》卷7,第5-6页。
章憎命:《澳门掌故》之12,《澳门日报》,1962年10月18日。郭永亮:《澳门香港之早期关系》,第3-4页。
既然宋代已有福建人移居香山,这就意味着在此后的任何时间内,他们有可能将一向崇拜的妈祖神传进来。嘉靖年间黄佐偏的《香山县志》,便有多处关于天妃遗迹的记载:
“天妃桥在恭常都濠潭村天妃庙前,元民周元建石梁。”
“观潮亭在县西南官濠浒旧天妃宫前,元至正二年(1342年)主薄王仕俊创。元季毁于火。”
“天妃像在官船厂备倭官船湾泊之所。正德中,千户盛绍德立。后废。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指挥田重建。”
“天妃废宫在河泊所前,洪武中千户陈豫建。”①
由此可见,至迟天14世纪上半叶,妈祖文化已经进入香山。由于这种文化的属性与航海关系密切,按理也应同时出现在澳门。据澳门民间相传,在明朝宪宗成化年间(1465-1487年),有闽潮商贾来此兴建妈祖庙。又说妈祖阁最早的建筑弘仁殿,建于弘治元年(1488年)。②这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若与前面所提到的香山县的历史背景来看,并非是不可能的事。
1535年,广东市面上舶司称设澳门以后,葡人虽被禁止通商,但亦间吕混入贸易(1537年)。而葡人初来澳门,便在妈祖阁附近停泊,并以停泊地点称澳门为马交。可以肯定的是,在16世纪50年代葡人到来之前,澳门早已经存在妈祖文化了。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更是十分明确地指出澳门得名与妈祖的关系。他写道:
“他们(广东人)从未完全完全贸易。事实上他们允许增加贸易,但不能太快,而且始终附有这样的条件:即贸易时期结束后,葡萄牙人就要带着他们全部的财物立即返回印度。这种交往持续了好几年,直到中国人的疑惧逐渐消失。于是他们把邻近岛屿的一块地方划给来方的商人人微言轻一个贸易点。那里有一尊叫阿妈(Ama)的偶像。今天还可以看到它,而这个地方就叫做澳门,在阿妈湾内。”①
利到窦距离葡人居留澳门不过20多年,他是属于那个时代的人,他的话自然是可信的。但他只提到澳门有阿妈偶像,而没有提到天妃庙,也许这并不排除当时偶像与庙是同时存在的。可能由于利玛窦是一个反对偶像崇拜的天主教徒,因此不屑提这是一座神庙。
明代万历年间,闽商曾修建天妃庙。据《澳门记略》一书称:
“相传明万历时(1573-1619年),闽贾巨舶被飓,殆甚。俄见神女立于山侧,一舟遂安。立庙祀天妃,名其地娘妈角。娘妈者,闽语天妃也。”②
现今妈祖阁的石殿门横梁上刻有“神山第一”四字,下方落款刻着“明万历乙巳年(1605年)德字街众商建”。近年澳门学者谭世宝博士又发现,在神山第一亭后的神龛后面的石壁上,刻着一行字:“钦差总督广东珠池市舶税务监管法太监李凤建”。从而推断此神龛与前面的神山第一亭同为万历33年,亦即1605年所建。
这当然是事实。但我认为这同此前澳门久已存在妈祖文化似乎并不矛盾。可能原先的天妃庙日久失修,业已破废,因此重新修建;也可能是在已有天妃庙的基础上扩建,即增加新的殿亭等。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澳门的妈祖文化有一个产生、发展与定型的过程,包括庙的名称也是如此,原先称为天妃庙,现在则已变成妈祖阁了。
妈祖阁固然是澳门历史悠久的名刹,但小小的澳门,奉祀天妃的庙宇却不只一处。除了妈祖之外,其它的还有:
望夏康真君庙中的天后圣母殿。建于1792年前,1882年重修,并立有《重修天后康真君庙碑记》碑。
天后古庙。又名地母庙,位于渔翁街,建于1865年,内有1987年《天后古庙重修碑记》碑。
莲峰庙内的天后殿。建于1722年,并刻有罗利复晋于1723年撰写的《莲峰山慈护宫序》。
凼仔岛天后宫。始建于1785年。
凼仔岛关帝天后古庙。建于1662至1722年间。
路环岛天后古庙。建于1677年。
以上6处天妃宫或天后庙,是在17至19世纪先后建造的。妈祖崇拜在澳门的盛行,从一个方面说明了古代澳门贸易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