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后记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我祖藉海县,在澳门出生,在中山长大。按照不同的惯例,三个地方都可以确认为我的家乡。这中间,又以对中山的感情最深。半个多世纪的耳沾目濡与切身感受,觉得中山的一草一木,乃至记载中山的一字一墨,都是那么弥足珍贵,加一历年来的努力搜集,有关中山的资料便积累了不少,并以为报刊撰写专栏的方式,写下一批文章,1990年还编成了一个随笔集《中山采风录》(中山文史第21辑)。   1997年,中山文化局向社会征集有关中山的历史图片,并于1998年1月成功地举办了一个《旧貌换新颜》历史图片展览,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为了配合这个展览,我在《香山报》开了一个“百年沧桑老照片”专拦。从“存史”的角度出发,我力图使它不仅仅是照片的文字说明,而是向读者展开多个视角,包括对有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客观记录,当时人们对它的看法,经历大半世纪以后所发生的变迁,乃至我本人的亲历亲闻亲见的情况,希望能留给读者一批较完整、客观的记录,让读者对近百年来的中山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感性印象,当然,由于受到所能搜集的历史照片内容的限制,以及本人认知范畴的局限,我从来就不打算把本书写成认识中山百年的小百科全书,这一点,务必说清楚,希望读者对此不要抱有太高的期望。   第二辑《岁月留痕》的写作年份比第一辑《沧桑巨变》稍早,主要是介绍中山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希望藉此引起人们的重视,把文物的保护工作做好。   第三辑《九九归一话澳门》写于1999年,也是以报刊专栏的形式分节写成的。上面说过,我是在澳门出生的,虽然此后直到80年代,才有机会藉旅游或出访重踏澳门的土地。然而在内心深处,始终把澳门看作自己的乡土。因此,多年来一直很重视搜集有关澳门的资料,并实施拍下了不少的照片。在澳门回归祖国的前夕。从1999年初远撰写这一专栏,写了整整一年,直至专栏的历史使命完成。资料虽远远还未用完,但大体上主要轮廊已勾画出来了。自忖人心切忌不厌足,抱定不求全的宗旨,也就不再补写了。   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人生在世几十年,比起浩荡的历史长河,与朝生暮死的蜉蝣何异;像我这样从浩瀚的文史之海中俯拾若干片断的笔耕者,所能接触到的,确实也只能是沧海的一粟。但这又何妨呢,只要能为后来者留下一丁点可供参考的东西,我想,这已经很足以自慰了。   本专集在编写过程中引用了大量前人及当代专家的研究成果和知情者的口述材料,所用的中山照片主要由市博物馆及社会各界朋友提供,这里特表衷心的感谢;在编印过程中,市政协领导和文史科的同志给予很大的支持,谨在此一并致谢。   本专集算不上严谨的学术著作,考虑的主要是一般读者的阅读需要,走的是普及的路子,有荀漏和不足之处,恳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谢谢。                                   刘居上                                  200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