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孙中山与澳门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孙中山先生的父亲孙达成,曾在澳门学裁缝,在板障堂前当鞋匠,因此,少年时代的孙中山常随父亲来往于家乡翠亨村与澳门之间。   1978年,12岁的孙中山随母亲经澳门往香港,再漂洋过海赴檀香山找大哥孙眉。澳门就成为孙中山走向世界的跳板。后来,他在自述中说:“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   1980年,正在香港读西医书院的孙中山,给香山县退职官员郑藻如写信,谈及效法西方进行改革、禁绝鸦片、普及教育三项建议,希望先在香山推行,然后推广全国。这《致郑藻如书》是目前所知的孙中山的最早的政论文章,据知最早就发表在1892年的澳门报纸上。   1894年,孙中山文将《农功》、《商报》两篇论文,交由另一位住在澳门郑家大屋的香山籍的维新派政论家郑观应,由郑观应以“孙孙翠溪”的笔名,收录进他著名的政论文集《盛世危言》中。   而当孙中山在1982年7月以优异成绩在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随即于9月应邀到澳门镜湖医院任义务医师,据澳门报纸报道,由于他医术高明。行医“不满两三个月,声名鹊起,……就诊者户限为穿。”12月,孙中山两次向镜湖医院借款共三千一百六十两,在草堆街80-84号,开设“中西药局”。又曾向慈善机构仁慈堂租用右侧的两层楼房开设门诊,人称“孙医馆”。   在此期间,孙中山与葡籍友人飞南第合作,出版中文周报《镜海丛报》,鼓吹革命。此后,孙中山受葡籍医生排挤,被迫离开澳门,痛感于“医术救人,所济有限”,“若救国救人,非锄去恶劣政府不可”。从此“决定抛弃其医人生涯,而从事医国事业。”   孙中山虽在1983年离开澳门,但已在澳门留下了革命火种,此后,在整个推翻清朝封建帝制统治的斗争中,澳门一直是孙中山的坚强后盾和根据地之一。   早在澳门、广州行医期间,孙中山即与同志商讨组织革命团体、策划武装起义,曾将澳门作为筹划枪械弹药之所。   1895年10月下旬,孙中山在广州策划首次武装正义,未及发难即遭失败。10月27日晚乘船离开广州,经唐家湾到澳门,在葡籍友人飞南第协助下坐船抵达香港,翌日再转日本,成功地逃避清政府的追捕。   1950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同盟会后,又派员从日本到澳门建立革命基地。当时的白鸽巢由义巷口号就是同盟会的澳门联络站,南湾街41号就是同盟会澳门分会的会址。   孙中山的再次踏足澳门,已是辛亥革命成功后的1921年5月底了。当时,他辞去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位,乘回翠亨村之便,曾顺道来澳门几天,下榻于“娱园”(现名卢廉若花园)的春草堂,会见了镜湖医院值理会总理卢廉若和中葡各界知名人士100多人。   1913年6月,孙中山再次由上海赴澳门,此时,由于袁世凯的窃国称帝,国内形势已发生逆转。孙中山赴澳既是为探望病危的长女,更主要是同当时的广东都督陈炯明商谈讨伐袁贼事宜,他们在军舰上会晤,孙中山促陈同意“四省独立,广东同时宣布“。此行为孙中山的最后一次访澳。   此后,由于忙于政要务,孙中山再无暇访澳。但仍经常关心澳门同胞。1921年9月,澳门葡兵越界枪击中国军队,10月2日,孙中山饬令海军前往澳门近海警戒。1922年,澳门发生“5·29”葡兵枪杀华工事件,次日广州政府即发出警告,并派陆军和炮舰赴前山一带密切留意事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