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澳门的民间社团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只有40多万人的澳门,向政府注册登记的民间社团却有1460个(1999年上半年统计数字),乍听令人难以置信,然而却是事实。   澳门华人社团有悠久的历史。清咸丰四年(1854年),造船行业在石街18号自建北城侯庙,组成“工羡行”值理会,成为造船业行会的前身。清道光年间的“上架行”(包括木艺、棚业和打石三行)则是最早的行会。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澳门、香港及海外华人知名人士共同介倡办的镜湖医院,以及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成立的同善堂,是澳门著名的两大慈善团体。此后,1931年成立的澳门中华总商会,1920年成立的中华教育会等,都担当了代表华人社会与澳葡当局进行联络、交涉、斡旋社会矛盾和纠纷的角色,还开展慈善救灾的社会活动,为澳门社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享有很高的威信。   澳门民间社团的急剧增加,缘起于震惊中外的“五·二九”血案,1922年5月28日傍晚7时,一葡兵在码头附近调戏中国妇女,恃强殴伤劝止的华人,激起积压已久的民愤,葡警藉词拘押在场市民,引致数百华人包围白眼塘警局要求放人。在辛亥革命胜利的鼓舞下,当年8万人口的澳门,已组织工会80多个。事件发生后,由联合总工会出头保障被捕工友,葡方拒绝,又在闹市新马路枪杀两位过路人,至29日更以暴力镇压上万名前往抗议的群众,当场枪杀70多人、伤100多人。为维护尊严与权益,工人罢工,学界罢课,商人罢市,得到广州临时政府孙中山先生与全国各地的声援,最后迫使澳葡政府接受工人的三项要求。   目前,向政府登记的各类社团,遍及澳门经济、文化、教育、道德、慈善、行政等各领域,代表着不同利益阶层和群众,表明澳门社会向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迎接澳门回归祖国的后过渡期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占澳门人口近三分之一的中山籍乡亲,也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隆都同乡会、中山同乡联谊会、三乡同乡会、良都同乡会、坦洲同乡会、神湾同乡会等,他们积极参加社会事务,与家乡中山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