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福隆新街与青楼文化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大约在五、六十年前,福隆新街一带曾是澳门著名的红灯区,夜夜琴韵笙歌,风光旖旎。   抗日战争胜利后,澳门政府禁烟禁娼,这一带又成为游客饮食的购买手信如牛肉干、杏仁饼等的集中地点。   1965年,澳门政府将引一带旧建筑物列为重点文物,拨出巨款重修,使全条街一式鲜红的布帐、檐篷、趟栊、通花窗门等旧风采得以保留,成为澳门独特的旅游景观。1999年8月下旬,还在此举行由福隆坊会主办,市政厅、旅游司协办的福隆夏夜嘉年华,吸引了不少中外游客到此在购物之余观光猎影。   福隆新街建筑群的特色在哪里?原来,这里的建筑多为二层青砖楼,古色古香,窗户上镶了明瓦,别具韵味。当年,当这里还是秦楼楚馆时,妓女所接的客主要来自广州西关的一带的豪门世家子弟,所以室内的布置一如广州西关的大宅,极有南方特色,也极具文化品位。今广州西关早已改观,这里却相对完整保留下来,对研究民初风俗极具学术价值。   青楼文化是中国文化中非常独特的现象。从唐代开始,薛涛、鱼玄机、朱帘秀、陈园园等色艺双绝的青楼神女比比皆是,历代杰出的作家、诗人、画家为她们写下了为数巨大的优秀文学作品,白居易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是为一位“老大嫁作商人妇”的歌女吟咏的。   澳门福隆新街建筑群,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好的中国青楼建筑,可说是青楼文化的“化石”,因此,已有学者提出,在进一步抢救和维修的基础上,可以把这里办成反映清末民初时期红灯区风貌的“青楼文化博物馆”,为澳门的旅游文化增加新的内容,也为学者研究中国青楼文化提供必要的可以触摸的“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