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的工业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明清时期,澳门作为东西方国际贸易中转港而闻名于世。大约在400年前,铸炮、造船、印刷等工业便开始发展起来。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7年),葡萄牙铸炮专家伯多禄在澳门开设铸炮厂,生产大量铜炮、铁炮,远近驰各,远销越南、菲律宾、朝鲜,还供应中国内地,崇顷皇帝曾派人到澳门购炮,并封之为“神威大将军”。著名的辽东守将袁崇焕,就是用这些火炮把入侵的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即清朝开国皇帝顺治的父亲)击毙于城下。
为了印刷圣经,澳门的教会于400年前引进了亚洲第一合先进的活字印刷机(见附图,该机为复制品,现存澳门博物馆)。
其后,澳门的铸炮业逐渐衰落,成了历史的陈迹。
从二十世纪初起,炮竹、火柴、神香成为澳门的三大手工业。手工业迅速发展的原因是因为税率低、出口方便和技术要求不高。其中的一些工序,可以发外给老人和小孩在家里完成。凿炮、搓香、贴火柴盒就成为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景象。直到进入六、七十年代,这些家庭副业才逐渐没落,一度由穿珠、钉胶片所代替。
简而言之,澳门的工业的进程如下:
二十世纪的30年代、开始出现织造工业,这是一种用木机进行的手工劳动,家庭式经营,生产毛巾等代档产品;50年代,办起了一超级小型的胶鞋、搪瓷、雕刻、小五金厂等,采用半机械化生产;60年代,毛织、制衣业由家庭作坊发展到设厂生产,开拓了欧美市场;70年代,新兴的电子等轻工业迅速发展,据统计,1974年已有工厂1000多家。90年代以后,由于欧美市场疲软,以及邻近地区生产成本比澳门低,部分工作的厂房及工序迁往国内,迫使澳门工业结构转型,即从劳动力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