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济寻幽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普济禅院原称观音堂,位于原望厦村的美副将大马路,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三大禅院中规模最大、占地最广,建筑最为宏伟的一处,创建于明代末期的天启年间。普济禅院的开山祖师大汕和尚(俗名石濂)是清康熙年间的名僧,工诗书画,因反抗清廷“留头不留发”的酷政,甘当头陀,以保留头上的青丝。他来到澳门,把观音庙扩建为济普禅院,经常来往广州澳门之间,继续从事反清工作,不幸事发下狱而死。
往昔,普济禅院后院中有一株生态奇特的古榕,四干相连,形状似鹿,被称为“连理树”,笔者于80年代到澳门旅游时,此树仍然郁郁葱葱,可惜进入90年代后,渐变枯萎,令人重睹后,徒生感叹。
普济禅院另一值得注意之处是后花园中的一张圆形石桌和4条长石凳。看似寻常,却留下了中华民族耻辱的标记。1844年7月初,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就是在这张石桌上,由代表清政府的两广总督耆善与美国公使寇兴签订了比《南京条约》更苛刻的《中美五口贸易章程:海关税则》,亦则《望厦条约》。抚今追昔,不能不使人愤慨万千。
普济禅院是1982年评定的澳门八景之一,称为《普济寻幽》。笔者以此为题,曾写成小诗一首——
“难得草木有灵/竟也痴心若此/老和尚不是法海/玉成了一段因缘”
“可惜神往的悠悠/总被忧愤打断/——如磐的屈辱呵/纵是石也泫然”
这诗,上段写的是连理树,下段写的是签订《望厦条约》的石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