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西式学府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关于大三巴(圣保禄教堂),可说的东西其实不少。这座教堂自1637年竣工后,就成为当时远东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教堂附设有修道院,课程有神学、哲学、理学有其他科学,规模比当年的欧洲大学绝不逊色,堪称远东最早的西式高等学府。明、清两代,著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德国教士汤若望及我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等先后来这里修道研经或学习科学。这里的不少纪录都在中国的教育史上占有第一位骄人位置:培养出最早的前往西方的学生;最早的天文观测实验室、医疗实验室;最早、最具规模的西式图书馆等。
澳门作为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的桥梁和窗口,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大历史贡献。而大三巴教堂建成前后,恰是其中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时期。资料表明,1620年,欧洲的传教士在欧洲征集了7000多部著作,先运到澳门再转发到中国各地;1650年,在澳门学习汉语的传教士把译成西方文字的1000部中国典籍运回罗马,从而促成了东西文化的第一次的深层次双向交流。
中国的明代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在他的名著《牡丹亭》也提到香山澳的多宝寺,香山澳是澳门的原名,多宝寺在中国的古籍又称三巴寺,其实是圣保禄堂的前身。它原是葡国天主教会来澳传教的基地,1565年先在今址的小丘旁用木板土石砌成小室,1580年陆续改建为修道院和小教堂,不过,这最早的建筑,已在1595年的一次大火中焚毁。其后的圣保禄教堂也先后经历4次大火,终逃不脱焚毁的宿命。说起来,大三巴真的与回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火神)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