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坛在,人心还在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澳门莲峰古庙的院子内,还有一处可能不那么引人注意却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的地方,那就是被髹作红色的供奉“莲峰社稷之神”的神坛。
“社”代表土地,“稷”是五谷之一,合起来,“社稷之神”就是民间的“土地公”。在中国古代,社稷是国家和领土的象征。
在莲峰庙的社稷坛前,我不能不想起一个充满凛然正气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那正是鸦片战争之后,道光廿八年(1848年),澳葡兵头亚马留越界由澳门城墙的水坑尾门,辟一道路经龙田村背后直抵关闸,因此龙田村的田园山地惨遭蹂躏,琴山及金钟山之坟墓,亦多被掘发。(见《澳门掌故》)
在中国,掘人祖宗山坟被认为是十恶不赦的罪行,何况此番又由明伙执仗的异族强行挖掘!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7年),此事更发展为强迫结民卖屋,每间砖屋只补价白银三十余两,
茅屋则一两几钱,勒令迁出,拒则殴逐,并放火烧屋,于是龙田村成为废墟。
然而,龙田村民并没有在侵略者的淫威下屈服,他们在莲峰庙附近的望厦村民的支持下迁到望厦居住,并把龙田村内原有的永兴社、建隆社两个社坛一同迁往,现今望厦的观音古庙内尚有一座社坛,上面竖着“建隆社”、“永兴社”两方石碑,而龙田村内被拆毁的武商庙和福德祠,稍后亦在望厦重建。(见《香山县志》)
建隆社、水兴社的两方石碑是两块烧不毁的石头,它们是强烈的民族气节的象征!笔者在历史文学《阿婆石,我没忘记》中如此评价这一宗令人热血沸腾的历史事件:
“社坛啊社坛,土地社稷之神!社坛在,乡土还在,人心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