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莲峰沧桑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清代诗人汪兆镛的《澳门杂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北自前山来,沙堤平而直,路南一山耸,俨如莲花植。”   这是1923年澳门政府在莲峰山东西两面进行填海之前的景观,当时澳门和今天的拱北之间由一条窄窄的沙堤连接起来,莲峰山就在沙堤的南端,位置是相当险要的,而莲峰庙恰好就在莲峰山下。   踏入今天的这座横额题为莲峰古庙,四周用石栏围起来的小院子,令人感到,近200年来的澳门历史,都浓缩在这一片土地上了。   莲峰庙曾是中国官绅的议事处,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及两广总督邓廷桢巡视澳门时,就在这里接见澳督做遮马地沙,至今,天后殿还保存着林则徐当年办公的亭子、几案,殿上悬挂着“恩光浩大”的牌子;莲峰庙左侧,竖立着中国政府两广部堂的勒石示禁碑,成了中国在澳门行使主权的物证;左侧更远处的阿婆石上,则是澳督亚马留耀武扬威刻下的葡国国徽和“1848”的字样,成了葡萄牙殖民者强占澳门的物证。   有机会到澳门,真该到莲峰庙走走。在澳门,再没有一处地方能如此集中、强烈地让游人从对比中认识和了解澳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