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属于中国的物证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莲峰庙是澳门三大禅院之一,侧接莲花茎,邻近望厦村,与关闸的距离相当近。
莲峰庙初名天妃庙,又名关闸庙,继称慈护宫,最后由清代嘉庆年间的香山县知县许乃来定名为“莲峰庙”,并为它题写了门额和门联,一直是华人商贾的议事厅和中国官员的驻节处。
当笔者赴澳门考察时,最引起笔者注意的,是竖立于该庙前壁的《两广部堂示禁碑文》。
碑文长约800字,刻在花岗岩石碑上。该碑文竖立的起因,是因为莲峰庙前原是古代的渡头,清朝政府在皮设有汛兵站岗,以防走私。到了道光年间,汛营兵弁恃势勒索渔民的事情屡有发生,为此,两广部堂特勒石示禁,按石碑所载的碑文称:当时的营船、盐务缉私船及各处垒汛,为了中饱私囊,竟不时拦截渔船,勒收鱼更,每处二十多斤不等,由海面直至香山、东莞、顺德、番禺、陈村,这样的岗哨共28处,此外,还有年节礼炮竹金等名目,稍有不从,即用金属探筒将鱼插烂,甚至对渔民加以鞭挞。
两广部堂勒石示禁,警告贪官污吏倘敢阳奉阴违,定将从重治罪。
这一碑文反映了清朝官吏的腐败,同时也表明了两广部堂肃贪的决心。立碑的时间为道光六年十一月,大约在此碑勒石示禁的13年后,即发生了钦差大臣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巡视澳门,以实施他查禁鸦片的行动作好准备的重大历史事件了。
两广部堂示禁碑文的存在,清楚证明了直到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仍有效地管治着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