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第三辑 九九归一话澳门

澳门自古属于珠三角文化圈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4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远古年代,澳门和表演江三角洲现在的大小山丘都是南海中的小岛。珠江不舍昼夜的冲积,终于在小岛间堆积出互相连接的沙堤,于是澳门岛也就变成了现在的澳门半岛。   从1977年至1995年的四次野外考古发扬表明,大约在距今6000年前,澳门路环岛的九澳、黑沙、竹湾、路环村等地点,都留下了不少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或遗物,从五、六千年前的彩陶、夹砂陶,至三、四千年前的玉石器制品,都出土了不少,其发展的脉络和风格,都和在中山龙穴头发现的史前文物如出一辙。事实上,包括香港、澳门在内,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所出土的史前文物的文化面貌显现出一种明显的承袭性和一致性。这表明了澳门的远古文物和珠江口地区的古代文物是同根的。学者们称之为珠江三角洲文化圈。珠三角文化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文化相比,有着其特殊的一面,又有互相影响、渗透的一面。从而又证明了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据了解,澳门的野外考古暂还谈不上广泛,例如著名的黑沙遗址,也只发扬了32平方米的狭小面积,然而就是这么狭小的范围,已发现的那么多的史前文物,可见事实并不是葡萄牙殖民者所说的“澳门原是从烟稀少的海岛”。笔者在黑沙踏浪时,随手也捡到了一片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片。   对在澳门黑沙遗址出土的史前文物进行测定年代的结果,证明6000年前这里已有人类活动。至于有文献记载可考的,则最早可数清代印光任、张汝霖所著的《澳门记略》。那上面说,东晋末年,江南八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孙恩(?-402年)和卢循(?-411)领导的起义军曾一度攻打东晋的京城建康。其后转战东南沿海,起义失败后全部流落在珠江口的万山群岛,“居海岛久之,无所得衣”云云。如果这段记载可靠的话,大约至1500年前,已有部分来自中原的人士抵达澳门一带。   一般认为,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从六、七百年以前的宋代末年,已开始有人在澳门定居。这可从香山县容氏和杨氏的族谱中找到佐证。据载,宋代嘉定(1208-1224)年间,容氏已在与澳门一水之隔的南屏(今属珠海)定居,而杨氏则稍后也到紧靠澳门莲花茎的北山定居。到了十六世纪中叶,澳门半岛上的居民已有400人左右,半岛北部望厦村周围阡陌相连,半岛南部则是渔村,澳门古称“濠镜”,就是反映了当时澳门是一个理想的采蚝区。从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皇朝——秦代开始,澳门就与邻近地区一起,正式纳入祖国的版图,隶属于南海郡番禺县,晋代属东官县,隋朝属南海县,唐朝属东莞县,公元1152年设立香山县后,澳门从此纳入香山县属,在恭常都治下,香山县在澳门驻有县政府机关管理澳门,包括设有衙门、海关、税馆等。   附图为《议事亭古图》。议事亭本是明朝官吏与澳门葡人商变贸易和办理居留事宜之所,后来才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市政厅,现今的市政厅前的喷水池一带,是澳门繁盛的步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