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黄启发的《春风十里荔枝香》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发叔走了,走得十分匆忙。1999年3月13日住院,15日早上便遽尔辞世。   初认识发叔的名字,是在60年代初《岐江文艺》街头版上署名“紫夫”的那些小诗。紫夫,就是黄启发的笔名。   第一次拜访发叔,是擅演龙舟说的民间艺人“吴公”吴渭樵领我去的。他住在蒌园的一间古老破旧的房子里,下半身瘫痪,整天坐在一张破藤椅上。   大约是1963年前后吧,“紫夫”的名字在中山很叫得响,一曲广州方言歌《春风十里荔枝香》天天由省电台播放,谁敢想像它的词曲都是由一位貌不惊人的残疾者一手包办的!   其实,发叔的创作生涯从50年代便已开始,早在1957年,他的歌曲《农村电气化小唱》便被《岭南音乐》所刊用,那年,他才22岁。   再见发叔,已经是“文革”以后的70年代末了。经历了那一场“不足为外人道”的浩劫以后,他明显地苍老了,主要依赖不大灵活的双手编织藤碟为生。所幸的是,他的妻子贤慧又能干,从自愿委身与他结为伴侣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悉心照顾他,扶掖他走完不平凡的人生路。   他的新诗《照镜》也许最能如实反映他当时的心境:揽镜自照,深感“流水已随不惑去”,却又因“四人帮”的倒台感到“妙哉,还我老青年”。他略带自嘲地端详自己歪向右边的鼻梁(“要是在那些年,必赐我个‘右派中坚’”)、薄薄的嘴唇(“至今仍不惯开言”),令他骄傲的是,经历了“那人妖颠倒的十年,……我们的心脏呀,仍在左边。”于是他“不禁仰天纵目,啊!终于盼到了,盼到了——‘臭老九’的艳阳天!”   从80年代开始,直至辞世前夕,他几乎把整个身心投入香山诗社——中山诗社的琐屑而又繁重的编务工作中,有一段很长的时期,他任诗社的秘书长,把卧室作为社址,一切收发、整理、编辑、抄写、誊印乃至财务等事情,都在轮椅上完成。而在一家人的全力创业下,生活也步入了“小康”,诗友和社会关心他,他也乐于回报社会。在中山市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中,发叔竟成节小有名气的善长仁翁。   发叔在文艺创作中堪称多面手,诗词歌赋、粤曲、新诗、楹联无一不能。限于条件,他只能领先艰苦的自学,由于双足瘫痪,只能通过广播(后来又加上电视)、报刊以及亲朋的交谈取得外界的讯息,对于文艺家说来,这些都是十分不利的因素,也正因如此,私下里,我颇为他不知什么缘故后来竟放弃了歌曲创作专心从事诗歌创作而感到惋惜,假如他沿着《春风十里荔枝香》的路子走下去,他的成就必定会大得多。   然而,我仍然钦佩他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他晚年创作的大量旧体诗词,已冲破了固有的格律藩篱,虽还未进入自如的境界,却已在糅合旧诗、词赋、民歌乃至粤曲的句格和行文特点作了不少大胆的尝试,时有令人惊喜之笔。双足的瘫痪并不妨碍他的思绪与想像力在神州大地的上空翱翔,他仍然是生活中的强者!   发叔走了享年64岁,他的走是安祥的,那就让他亲手创作的奏的歌送他一程吧:   “珠江水网宽又长,春风十里荔枝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