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绚灿归于平淡

——《郑淡然花卉画集》代序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应澳门教育文化艺术协会邀请,家母于1995年4月下旬赴澳门举办《郑淡然花卉画展》。这是她在阔别澳门近半个世纪之后,首次在澳门举办的个人画展。澳门是她在近80载的艺术生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阶段。40年代 初,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代宗师高剑父先生率领全体春睡同仁,从广州迁往澳门避乱,寂静的普济禅院,一夜间成了弘扬岭南国画的圣地,家母就是这个艺术团体里的重要成员之一。而我,也正是在这段日子里呱呱堕地,降生到世上的,虽然那时年齿太小,无法为这段逝去的历史作出见证,所幸曾躬逢当年盛会的许多前辈还健在,谈起当年的一切依然令人悠然神往。   1946年抗战胜利后,春睡画院迁回广州,家母先是在广州中国画学校任教,稍后又因照顾患病的外婆而回到中山,没想到她与澳门的这一别,整整半个世纪后才又重履故地。   1988年9月,值《澳门、中山、新会书画展》在澳门揭幕之际,家母以中山市美术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前往澳门访问。她带去了两件画作,一件是近作,另一件则是40年代创作于澳门的旧作《紫薇》。她通常不大主张在作品上加题款,这一次,却破例在画面的空白处补题了一百多字,记录下她对即将重履故地的感慨:   “是画是抗战随高师客次濠江,是节薇世伯假我画于其苑,时值洋紫微盛放,所写生也。十年浩劫,过去写作尽遭毁画展邀参加开幕,重履旧地,访春睡画院故址,而老师及诸学友多已作古,不知故苑花木仍在否?使我有山阳闻笛之悲。”   抚今追昔,自不免怅然。然而重履故地,重逢旧友,毕竟是欣喜多于感叹。那幅《紫微》还是在出发前才送去装裱的,其上的蛀迹摺痕宛然,我看却不妨把它视作历史的沉淀,其凝重处何止力透纸背!   一首写于近作上的题诗,可以展现她那刻心境的晴明,那是一首吟咏《木棉》的诗作:“爆竹声中岁序移,闲调彩墨写新枝。泼朱催促木棉发,愿比春风早些儿。”   诗、画均创作于丁卯(1988)年早春,室外的木棉树尚是光秃秃的,她却在“闲调彩墨”催促木棉在她的笔下生花了,“愿此春风早些儿!”这是一份何难得的执著与稚气啊,须知,几天前,她刚刚度进她83年的后辰。这次她应邀赴澳门举办花卉画展,所携来的画作中有一幅《落木棉》,画的是从树上坠落地面的木棉花。花事阑珊从来是古人哀叹人生无常的话题,她却一反其道,把坠在地面的那几朵木棉花画得依然是那么鲜亮,殷红如血。画上题的是龚定庵的诗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年逾九十的她早已参透了人生的真谛,绚灿归于平淡,安详而又平和。我想,也许这正是她的长寿这道。虽说岁月不饶人,从十年前患上脊椎增生病之后,她的背部渐次佝曲,走路是不如以前快捷了。但据给她检查体格的大夫说,她的血压并没有偏高,心脏也大体正常,只要天不下雨,她依然坚持在清早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之后,铺开笺纸,涂上几笔书画,兴尽而止,从不在乎完成与否。所以近年画作虽然不少,却每每不曾画完、或是没有签章。直到有久前应邀访澳才从中整理了一批,补上题款,送去装裱。就为了这一点,也许我真的要向邀请人佟立章先生、甘恒先生等高谊表示感谢。不然,这批实际上已完成了的画作,大概还得成捆地以尚未完成的姿态摆在一旁。   家母此次送澳参展的画作,有部分是旧作,例如《鸳鸯》(创作于20年代)、《蛇爪》、《紫薇》(创作于40年代),但大都是最近十年的作品,尤以90年代的作品居多。由此可知,年龄和精力并不是艺术创作的唯一要素,记得小时候,我曾见到家母书写的座铭“艺术予人生以幸福,人生赋艺术以生命。”那时由于涉世未深,我对这一格言是懵懵然似懂非懂来的,而今,在她琳琅满目的花卉精品面前,我是真个懂了。原来,艺术与人生之间的相依关系,是不可以寻常的价值观来衡量的,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时,甚至连是否此后能藏诸名山、传诸其人,也是无关要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