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师郑君里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郑君里(1911-1969年),原名重,又名千里,三乡平岚田堡村人。因出生时额上生了一粒红痣,活像头小牛牧犊,所以乳名就叫做“牛仔”。4岁随父母往上海开水果店,6岁入读私塾,曾在广肇义学和岭南中学接受教育。目睹进父亲在除夕被债主所逼下跪求饶的情景,很小便引起他对贫富不均的不合理社会的铭记与思索。
郑君里是从考入南国艺术学院戏剧科开始他的艺术生涯的。其后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是“左联”行动纲领的起草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戏剧电影艺术家。建国后历任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等多项重要职务。
郑君里在电影和戏剧事业取得巨大的成就。1932年至1937年先后参加与《大路》、《新女性》等20多部电影拍摄,并参与《娜拉》等话剧的演出,是当时著名的“小生”之一。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以戏剧为武器,宣传抗日救国,并任上海救亡演剧队队长。1949年参加中国艺术社,从演员转当导演。抗战胜利生,导演了《一江春水向流》、《乌鸦与昔鹊》等著名电影。解放后,导演了《林则除》、《聂耳》、《枯木逢春》等多部优秀电影。1969年遭“四人帮”迫害致死。主要著作有《论抗战戏剧运动》、《画外音》、《角色的诞生》等。
他与蔡楚生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被誉为反映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的编年史式的银幕巨作,此片分为《八年离乱》和《天亮前后》两集,首映时曾创下连续放映3个月、观众达70多万人次的历史纪录。该影片通过历史进程的客观性与人物命运的传奇性的有机糅合,通过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出各种社会力量或明或暗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当时中国社会政治的整体面貌。
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拍摄的。据担任该片摄影的朱今明的回忆,该片“是依靠一架所谓‘独眼龙’式的旧摄影机,几十盏灯,一个破旧不堪的录音机,在一个四面通风的摄影棚时在摄制的;用的胶片,不仅已经过期好几年,而且是三本、五三从商人手里买来的。工作人员的生活更是没有保障,几个月发不出薪金。”
然而,正是在这种恶劣的工作条件下,郑君里等进步的电影工作者,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一批电影佳作,既完成了对时代的忠实纪录,又以独特的中国式的电影语言,实现了一次非比寻常的艺术飞跃,使战后电影成为中国电影上的一个高峰。
郑君里在建国以后所拍摄的《林则除》、《聂耳》等电影,则更多地借鉴中国民间叙事艺术的传统,表现出相当完美的戏剧性和抒情性,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