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郑彼岸的《元旦开笔》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的读书人过去有个习俗,就是每逢冬时年节,总喜欢用笔蘸上浓墨,在小幅的红朱纸上写些吉祥的字句,例如“万事大吉”、“心想事成”之类,这就叫做“开笔”。   已故的中山籍老诗人郑彼岸的诗作《元旦开笔》却非同凡响,写出了诗意。郑彼岸(1879-1975)是濠头村人,是一位1905年便在日本东京参加同盟会,1911年在前山策动新军起义的老革命家,又是一位大学问家,曾任中山纪念图书馆馆长及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   郑彼岸在《元旦开笔》中,首先指出民间的“开笔”习俗中千篇一律的不足之处——   “所谓元旦,即第一日,俗于此日,例写开笔。吉语连骈,千篇一律。旧例相沿,永不能甩。”   他决定一反旧制,有乜写乜”——   “想起俗例,兴来倏忽,也学涂鸦,乱质几质。心有所触,有乜写乜。伸纸直书,词源汩汩。”   以下更在趣了,既决定写,用什么笔好呢?   “环顾案上,笔类不一,计算种类,约有六七,有中有西,有尖有崛。”   他决定,每一种笔,都随手写上几句。   他开“朱笔”,祝愿世界和平;   开“文笔”,祝人人暖衣饱食;   开“诗笔”,歌颂升平;   开“画笔”,涂抹丹青;   开“粉笔”,勉励学生牢记业精于勤;   开“铅笔”,写日记,写读书心得;   开“钢笔”,与人通信,谈学问;   开“毛笔”,临写古人的法贴。   每一种“笔”都各有各的专长,各有各的用处。当“开笔已了”之后,他把所有的笔“排成笔阵,举生犒师。”怎么犒劳呢?“算做慰劳,浊洒一卮。”饮洒的当然不是“笔”,而是他郑老先生本人。各种笔都有功劳(即所谓“厥功甚伟”),是应该给予奖赏的,——“封尔即墨,附以砚池,爵管城子,尔其毋辞。”他对排列成笔阵的“笔们”说,依照古代皇家的惯例,我就把你们都封以爵位,让你们镇守“即墨城”(按:即墨是春秋时代的地名,也暗指文房四宝之一的“墨”),连砚池也封给你们,这是你们应得的,千万不要推辞啊!   全诗语言流畅,妙趣横生,看似游戏文章,却赋予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与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对晚辈的良好祝愿。我们常说文学创作宜小中见大,这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   值得一提的是,郑彼岸虽是大学问家,但却从来反对为文艰涩,从不拒绝俗词俚语。他写“新新乐府”等歌行体的旧诗时,特别喜欢以中山口语入诗,可谓开诗界革命之先河。《元旦开笔》中的“乱质几质”意即用笔涂鸦,“有乜写乜”意即“有什么写什么”,这些词句,都是中山人一听就明白的口语。从这一点说,郑彼岸不愧为一位杰出的乡土诗人,他明白如话的行文,距离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出现的“白话诗”(现在通称新诗)只有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