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赴美留学幼童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山人“敢为天下先”性格的形成,很大程度源自地域的优势:地处珠江口,濒临港澳,从港澳出发,更可以远赴欧美各国。因此,比起内地更早接受西方的现代思潮的影响,中西文化交汇,熔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西方的先进科技文化于一炉。
大约从晚清开始,旧称香山县的中山已成为著名的侨乡。最早出洋的一批中山人在海外地位低下,一般只能做苦工,包括到铁路,不少还是被卖“猪仔”去的,人身自由也极有限。加上语言的隔阂,很难说他们从西方学会什么有用的东西,但是较年轻者或是他们的第二、第三代的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当语言不再成障碍时,西方文化对他们就不是可望不可即的事物了。例如,孙中山先生的长兄孙眉原来是到夏威夷垦荒的,当他努力挣扎,事业有成,成为农场主时,就有能力接年幼的孙中山到檀香山接受教育,农家子弟孙中山也就从这里开始逐渐成为一代伟人。
谈起打开留学之门,不得不从容闳说起。容闳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需要,他向清政府第一个提出“幼童赴美留学”的建议,得到了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李鸿章的支持。同治十一年(1872年),陈半彬、容闳分别以中国“幼童出洋肄业局”正副委员的名义派驻美国康州哈德福城,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常设驻外机购,是中国走向世界跨出的第一大步!
曾国藩和李鸿章对选送幼童赴美留学十分重视,他们指出:“查挑选幼童出洋肄业,固属中华创始之举,抑亦古来未有之事。所有携带幼童委员,联络中外事重大,……非坚忍耐劳志趣卓越者,不足以应是选。”他们亲自与容闳拟定章程,拨出经费。由容闳亲自在香港的官立学校中挑选中英文皆有基础的聪颖学童。最后挑选了30名。这30名学童中,广东籍的占24名,其中香山籍的就有13名,他们的名这是陆永泉、邓士聪、蔡锦章、张仁康、史锦镛、钟俊成、程大器、欧阳赓、钟文耀、容尚谦、刘家照、谭耀勤。另有江苏籍3名,安徽、山东、福建籍各一名。包括后来成为享誉国际的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
在与康州教育厅长拿琴鲁布(B.G.Northrog)商议后,决定把这30名学童散居安置在普通的美国家庭中,使他们便于适应美国生活及学习英语。
1881年,这批留美学生学成归来,大部分成为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先驱者:詹天佑为著名铁路工程师,主持建成“京张铁路”;罗国瑞任浙江省铁路总工程师;梁敦彦成为外交家,曾任外务部大臣;蔡绍基任外事局长和北洋大学堂总办;黄开甲任“圣路易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副长;钟文耀任马尼拉总领事,上海造币厂厂长;欧阳赓任巴拿马总领事;张仁康成为美国第一位华人律师。
附图为这批学童出国前,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在轮船招商总局台阶上拍摄的留念照片,它给我们留下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