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非富不能强,非强不能富。富强互为根,当国宜兼顾。”(郑观应·读《管子》有感)这首寥寥二十字的短诗,清晰地点明了“富”、“强”二者之间的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它的作者是晚清著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郑观应,这首诗实质上就是他的维新思想体系的总纲。
郑观应(1842-1922年),原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祖籍三乡雍陌村。他出身于香山县书香世家,考秀才不第后于1858年只身赴上海学习经商,从杂务工作开始,1874年任英商太三上洋行买办、太古轮船公司总理,并开设恒古钱庄。1880年被李鸿章委任为上海电报局、机器织布局、轮船招商局总办,参与注务活动。1906年任粤汉铁路公司总办。1909年后历任轮船招商局稽查协理、董事等职。
从一介草民到一代工商实业巨子的经历,使他有可能洞悉清末在“太平平盛世”的表象下掩盖的种种深刻的社会予盾与危机。”春秋大义为贤责”(见郑观应《忆大东沟战事感作》),于是,他耗费了近十年时间,写成了一部煌煌30万言的巨著《盛世危言》,以强调变法维新的必要。他于书中大声疾呼:“法弊则变其法,时乎时乎,危乎危乎!”
《盛世危言》一书,后来成为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的理论先导,对民主革命时期的孙中山、毛泽东都发行过极其重要的影响。
民功成立后,郑观应继续在上海、广东从事工商实业,办了不少有益于国计民生的实事。对袁世凯的窃国称帝,他异常愤慨,虽在垂暮之年,仍挺身而出,斥之为“专制独裁”!
郑观应的传奇的一生,以及所留下的等身著作(除《盛世危言》外,尚有《救时揭要》、《易言》、《南游日记》及诗词作品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