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生果歌》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首流传达室于珠江三角洲的儿歌——《生果歌》,作为送给小朋友庆祝“六·一”儿童节的礼物。
“沙园菱角两头尖,莲子大堂摆八仙,柑橙子弟前来看,茨菇今晚坐歌堂,石榴爆口珍珠粒,槟榔树上挂珠帘,寻晚(广州方言,意即昨晚)三更出告示,龙眼过园偷荔枝,黄皮又赖朱砂桔,捶胸顿足赖沙梨,青橙落地来相劝,碌柚拧头诈不知,牙蕉驼背行唔起,香椽伸手去拖之,李把大红衫着起,油甘带它出花基,黄色菠萝皮生刺,果王木瓜天下知,金橘细小人中意,愚钝西瓜着绿衣,杨桃酸甜人赞美,中秋赏月最及时,岭南佳果数不尽,名贵荔枝糯米糍。”
《生果歌》采取拟人的手法,编了个完整的故事,一口气介绍了二十多种岭南常见的水果。在介绍时尽可能把每种水果的特征勾画出来,例如菱角是两头尖的,石榴在成熟时会“笑爆口”,成串的槟榔就像成幅的珠帘垂挂在树上……等等。有的句子模似水果的生态,写得相当生动,例如碌柚的拧头(风一吹,柚子就在风中摇动,在儿童的眼中就像在拧头),牙蕉驼背走不动,香椽(俗称佛手)伸手拖等等。
这样的儿歌我们很难要求它具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它的作用不在于教儿童怎样做人,而在于教导他们认识世界上的事物,其作用就有点像我们现在常见的“看图识字”读物。只是由于把它编成了一首押韵、顺口、流畅的歌,又带一点故事性,读起来就像在脑海里上演一出卡通片,儿童们乐于接受,很容易学会背诵,捎带把这二十多种水果的名称与主要物特征记住了。
利用韵文进行启蒙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一大传统。早前的启蒙读物《三字经》、《千字文》等就是利用韵文琅琅上口、易于记忆的特点,让儿童在识字的同时,握一些历史人文自然景观的初步知识,近年的《新三字经》和《社会公德四字歌》等,便是意图继承这一传统,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传统和道德教育。
若把时间再往上推,我们还可以发现,被后人尊称为“万世师表”的孔老夫子,他在编篡世界最早的诗集《诗经》时,把编辑宗旨定位在强调诗的教化作用上,亦即是所谓“兴、观、群、怨”。他认为,从浅一层说,即使是初入门者,至少也可以从中“多识草木虫鱼之名”。
如本文所介绍的《生果歌》,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让稚龄儿童在唱咏的过程中,多识水果之名。不要以为这是多余的,请问,目前在“石屎森林”中长大的儿童,懂得多少种岭南佳果?有多少人知道摆在水果店里出售的水果,挂在树上是什么模样的呢?
由此感概于目前专为儿童创作的儿歌(包括歌曲)实在太少,实在太不为成年人所重视。让幼稚园的小朋友唱“对你爱爱爱不完”或者《帝女花》中的《香夭》这类的现象,在令人啼笑皆非之余,很能引发人的深思。
舍得花本钱在物质方面超前地满足儿童的成年人,为什么在精神方面提供给儿童的却那么少。他们难道没有意识到,在贫瘠的精神园地上,是培育不出丰盛的人生之花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