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香港香自香山来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一个相同的“香”字,透露出一种奇妙的联系:香港“香”自香山来。   大约从唐宋开始,东莞县盛产一种名叫沉香的香料,是由一种古蜜树的树液凝结而成的,它的主要产地之一就是香山,即今天中山市的五桂山。当时香山尚未立县,在行政上隶属于东莞,所以沉香又名莞香。上好的莞香,通过东莞南端一个小岛的港湾,先用船运广州再转运至京师和苏杭。这个小港被称为香港,在明代万历年间郭?所编著的《粤大记》所附的海图上,已经正式标上了“香港”两个字。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们还可以发现,早在数千年前,同为小岛的古代香山和香港,都生活着同一族类的以渔猎为生的“古越人”,他们都同属于珠三角文化圈。   比较中山博物馆和香港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我们可以发现两地发掘出来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在材质和造型征等方面几乎如出一辙。   例如比较两件分别出土于中山南郎镇龙穴和香港舂坎湾的彩陶圈足盘,就可发现都是新石器晚期的文物,时间约为距今2000-3000年,都是泥质、红陶、盘身为敛口,钵形,器表饰赭红条带圆点。圈足兼饰刻划水波纹和镂孔,并有内彩。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许多具有明显的珠江三角洲特征的文物例如肩石?、夔形纹等,都是源于珠三角而后向其他地区传播的,与此同时,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因素,又不断地被糅合到珠三角的文化中来,从而显示了香港、澳门、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华夏大地的内在的地缘和血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