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从金花夫人出巡说到黄圃飘色欢乐节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是一幅拍摄于将近半个世纪以前的金花夫人出巡的照片。   金花庙旧址在原孙文中路河泰街口,在历史上这里位于是城石岐的东门外,是县城一带的四大庙之一。在古代香山县,金花庙不止一间,而以这里立庙最早,所以叫做“老祖金花夫人庙”。   据说,金花夫人是广州人氏,俗名姓金。当时有位巡按大人的老婆难产,连续几天生不出孩子,神灵在梦中点化她说:“金花夫人一到,孩子就顺产了。”请巫婆掐算,算出“金花夫人”就是这位姓金的小姑娘。她把金家小姑娘请来,刚进家门,孩子就顺利出下来了。从此人门就把这位姓金的姑娘视这专管催生的神巫,再没有人敢娶她,她羞愧难禁,终于投水自尽。人们干脆把她奉为神,给她盖了间“金花庙”。   昔日的庙宇,为了祭祀的需要,多半拥有龙船、纱龙、醒狮、麒麟、飘色等,无形中成了民间艺术的温床。尤其是逢年过节,或者是“神诞”(亦即是菩萨的生日),善男信女们便在庙祝的领引个,抬着神像出巡,有关的民间艺术队伍也于同时随巡。比如金花夫人,据说她的生日是农历四月十七,每逢四月十七,便会如照片气拍摄的那样抬着花蓝、罗伞、护送神像游遍大街小巷。   要举办一次菩萨出巡,费用是颇为庞大的。以始创于清光绪年间的“黄圃飘色”为例,据老艺人回忆,仅就打制飘色上盛载儿童(称为“色心”)所用的钢条(每条长约1米多),当时就需要白银100多元,连同服饰及其他工艺制作,以及上百的工作人员,负担就更重了,所以要隔三年才举办一次,俗称“打大醮”。   建国以后,由于破除了封建迷信,菩萨出巡的旧俗渐被扬弃,民间艺术被视为一门艺术而得到较大的发展,主要用于加强节日的喜庆气氛。从1988年起,民间艺术队伍更成了慈善万人行队伍中最引人注目的组成部分。而沉寂多年的黄圃飘色,也于1994年国庆节期间再次出现于黄圃街头,而且还被办成了盛大的飘色欢乐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