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殿的砖雕艺术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沙溪镇圣狮村有间大王庙,近年香火相当鼎盛。这间大王庙始建于明代,于清光绪癸卯年(1903年)重建了一次。
大王庙只是俗名,庙额上横匾刻的是“洪圣殿”。洪圣到底是何方神圣,现已不得而知,反正受香火奉祀的主人姓洪,却不会是太平天国的天王洪秀全,更不会是《鹿鼎记》里的神龙教洪教主。
然而大王殿里确实有宝物,这就是保存于前檐的木雕、石雕、砖雕,以及庙檐左右墙壁的砖雕诗。其中,尤以砖雕最为精湛,堪称民间艺术的瑰宝。
中国人在传统上历来把雕刻视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殿堂、楼阁、庙宇通常都离不开各种材质的雕刻或泥塑,而且通常表现为具有传奇色彩的组合画面,以配合屋宇的实际用途。
附图为大王庙的部分砖雕。时至今日,保存得如此完美的砖雕,在中山仅此一处了。据说,这有赖于村民在“文革”期间用泥灰把它覆盖,名为“破四旧”,实则是把它保存下来。近年细心把泥来剔除,精美的砖雕终又重见天日。
从砖雕的四首诗(七言两首、四言两首),可以感到大王庙的强烈的道教色彩。诗的作者已不可考,但题写人的姓名却刻于其上,分别是黎昌禧和林郁华。
兹抄录其中一首四言诗如下:“妙化既臻,精华自振。气厚则苍,神和乃润。山雨洒衣,空翠黏鬓。如松之青,匠心斯印”。
文字风格颇类唐代文艺批评家司空图所撰的《诗品》,我们可以视之为描述仙家的某一境界,也可以视之为描述文艺作品的某一境界。由此可以断定作诗者虽未必是悟道的仙人,至少是很有才气的诗人。
道教可谓中国的“国粹”,其远祖是春秋时代的老聘和庄周。庄周在《大宗师》一文中,把具有卓识和独立人格的人称之为“真人”,借用比喻形容这种人“登高惊,入水不濡,入火不热”,以说明他们在气节上的不妥协精神。后世的道家却把这些话的含义予以引伸,偷换概念,“真人”就成了具无上法力的“仙人”,老子的哲学著作《道德经》更被奉为道教的经典。
对大王庙的四言诗,我们也应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