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看旧照,话婚俗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婚姻嫁娶是人生大事之一。自从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由于观念的变化,婚嫁风俗无时不在静悄悄地发生重大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盲婚”,到“自由恋爱”;从讲究“三书六礼”到一切从简;从新娘子穿戴凤冠霞披中式裙褂、新郎穿长衫马褂戴瓜皮小帽,到男的西装革履、女的西式婚纱;从花轿迎娶、到各骑一辆自行车并肩上路,到驶摩托车,到用装满花球彩带的小轿车迎娶新娘;从繁琐的“过大礼”到简单而隆重的集体婚礼……这一切,都有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并且反映了民间经济能力的富裕程度。   在大半个世纪之前,婚姻大事是绝对马虎不得的。我就听老人们讲一个发生在石岐的真实故事:有一户殷实的大户人家嫁女,做父亲的家有百顷良田,自然要借上机会大摆排场,风光一下。因此,女儿的嫁妆丰厚自不必说,甚至还扬言:婚嫁后不用男家的半根柴草!到了女儿出嫁之日,光是抬着栊箱、家具的送礼群众观点伍,就从路头排到路尾。用心也确实良苦,连白米和烧开水用的龙井水也雇人挑去了。可是百密一疏,恰恰忘了一样最不值钱的东西,就是曾扬言不用男家半根的柴草!于是,婚礼行过、洞房事毕之后,第二天清晨,按规例,新娘家得早早起床烧水为老爷奶奶大伯小姑端茶行礼,这时,陪嫁的丫环慌慌张张地前来禀告:没有柴草。你猜那娇小姐怎么回答?好连眉头不皱,张口就吩咐打开箱栊,硬是用成匹的绫罗绸缎把足够一家子上下百口人喝的开水烧开了。这事在民间引起很大的非议,都说“如此暴殄天物,必遭报应”。其后这家子果然家道中落。原因固然不止一个,但奢侈浪费,不事生产,坐吃山空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   追述这么一个老掉牙的故事,只为了说明一点,习俗源于它所赖以维持的社会基础,基础变了,观念随之改变,于是习俗也不能不发生变异。在今天,也许仍会有人比阔气讲排场,但总不会迂腐到如此墨守成规的地步。   然而观念的变化总滞后于社会的变化,习俗的变化更不会在一朝一夕发生。处于变化的过渡期中,亲旧习俗并行不悖是很常见的事。在香港,有人到教堂举行西式婚礼然后回家补行中国传统的旧式婚礼,在国内也有人快心省却繁文缛节而采取“施行结婚”,但回家后仍不得不办酒席大宴亲朋。   附图是一张拍摄于70年代的新娘进门的照片,拍摄的地点是中山市某区镇。细心看照片可以发现,在进门的一瞬间,西装革履的新郎搀扶着穿婚纱的新娘,正小心奕奕地从一个火盆跨过去。这“跨火盆”就是相当典型的旧俗,据说,“跨火盆的新娘从此无灾无祸。”这是冠冕堂皇的说法,我总疑心,在远古,它也许另有“烧断娘家路”的寓意,防止媳妇老是把东西住娘家搬。当然,时至近代,这习俗就仅留下仪式而失却原有的含义了。从70年代到如今,也快30年了。新娘进门时的跨火盆旧俗是否已被摒弃了?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