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骑楼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到花隆巷去。”八九十岁的老中山嘴里偶尔会蹦出这么一个陌生的地名——花隆巷。   这“花隆巷”,其实就是目前太平路口接孙文西的一段。   说来有段“古”。民国初年石岐拆城墙建马路时,这里原是最早修通的马路之一。官府一声令下,红线一划,窄窄的花隆巷临街的线内部分一律得拆除,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太平路的不少店铺楼宇的前座都并非方方正正,而呈不规则的梯形模样的原因。官府的命令不敢不遵,但拆屋后,前面害开的大口如何处理?头脑灵活的中山人立刻想到,可以化弊为利,把前半改建为店铺,而采取的建筑结构僦是在老城区里最为常见的“骑楼”。   引出上面那么一段的话头,只是为了说明一点:中山(其实整个中国的南方也是)的“骑楼”是伴随着马路一起出现的,它的出现预兆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商业社会转型的契机。   “骑楼”实中是中国南方特有的景观。南方高温多雨出门本来必须常备伞子,现在,家家户户主动把楼宇的前座的下部让出来,接连成一道道十里长廊,行人走起路来,就舒适轻松得多了。这“长廊”虽属各家合力私建,却无偿提交公用,从来没见谁把它据为私有,也不像今天的动辄设卡收费。由此可见南方人的古道热肠。而临街的一面,也自然地成了极佳的铺面,经济价值比之单纯的民用住宅高出许多,由此也可见南方人之精明。   “骑楼”是东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撞击的产物,它保留了传统的前店后屋的格局,同时又把前座建造得有点像西式的楼房。“骑楼”本身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走进来,谁都可以走出去,与动辄就是数进深、门口还蹲着两头相貌威严的石狮子的古老大宅形成鲜明的对照。它之所以同现在辛亥革命后并非偶然,因为它正是平民意识与民主观念的体现。但是,它的开放性并不彻底,只要离开它一段距离,从高处远望去,就可以察觉它封闭性的另一面。人们常说,人类生存的环境,不能不对他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反作用。显例之一就是六七十年代最初走进城市的“沙田人”,不管来者是三四五六七个,或只是一对情侣,也从来走成单列纵队的。为什么?就因为走惯窄窄的堤围和田基,即使到了开阔的道路,仍不自觉地受到无形束缚的缘故。   “骑楼”也是如此,长期走在半封闭的“骑楼”下,头顶无烈日烘烤风雨吹袭之苦,耳畔常闻商贾讨价之声,舒服是舒服极了,然而视野也够狭隘的。久而久之,也容易形成一种“小城心态”。其特征是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甚或夜郎自大,以为世间纵有“桃花源”,也非此地莫属,天塌下来,有别人顶着,事不关已,何必管它!“骄”“轿”二态毕露,欲求取更大的长进则难矣!   “骑楼”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近年拓展的新城区,没有谁再去设计这么一道绵延数里的长郎了,间或修点阳蓬却还是有的。即使在老城区,“骑楼”的职能也在缩减。由于生活节奏的空前急促,人们大都以自行车、摩托车乃至“中巴”和轿车代步,悠然自得地走“骑楼”的中山人已经大大减少,但无论如何,“骑楼”依然是南方的一大人文景观。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点宽容,对曾在一个世纪来对南方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影响的“骑楼”,我们也不妨多念明它的好处。   小城故事多。就这“骑楼”的故事,认真细说,怕也三天三夜说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