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棠歌和咸水歌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咸水歌是蛋民(今称“水上人”)的歌谣;蛋民的来历是——秦将屠瞧进逼岭南,粤民逃离家园,以水为家,从此就成为水上居民,中原人都称他们炎“蛋家”。(《粤中见闻》);咸水歌主要特点是“漫节声,自回而复”(屈大均《广东新语》)。经过明清以来数百年的繁衍、演变,今天以中山为代表的沙田民歌,最少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别——高棠歌和咸水歌。
过去,中山的大沙田区每逢办喜事,男方总是把亲友请到家中摆洒“唱高堂”,所用的曲调形式就是“高棠歌”。如屈大均所摘的“清河绾?春意闹,三十不家随意乐;江行水宿寄此生,摇橹唱歌浆过窖。“估计就是一首经过文人整理加工过的高棠歌。(按:高堂谐转为高棠,有人认为是取”海棠花“之意。我个人认为,这应该不是海棠之棠,而是棠棣之棠。在古代,棠棣常用来形容骨肉之谊,这正是棠棣之棠。在古代,棠棣常用来形容骨肉之谊,这正是沙田人所追求的。)
抄录在民间歌本上的高棠歌却是质直得多的:
“来到高堂我失失慌,满头淡汗都有抹唔干。十件衣衫湿了九件半,多得(广州方言,意即多谢,好再)太阳又晒番干。“
高棠歌四句一小段。第一、二、四句押韵,第一句落音在中音5(SO),二、四句落在低音5,两者相差八度。所以第一句以押上平声韵,二、四句押下平声韵为宜。但实际上水上人唱高棠歌并不严格遵照粤语歌曲“问字找腔”的规律,各种声部的字都可以通押。所以许多曲艺演员在舞台上演唱的“咸水歌”,由于讲究字正腔圆,弄得基本旋律也走了样,失去了“咸水味”,听得中山人总是摇头。
高棠歌的演唱有古腔今腔、长句短句之分,今腔略如上述,古腔则更自由更豪放泼辣而具野性,例如古腔长句高棠歌《钓鱼仔》:
问:“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几多十壬在海底,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罗,三十三壬在船旁?”
答:“我是钓鱼仔又不是钓鱼郎,我手执鱼丝有九十九壬长。三十三壬在海底,三十三壬在手上,还重有罗,三十三壬在船旁。”
这晨的“壬”是一种民间的长度单位,大约相当于双手张开时的长度,即一米左右。曲中的发者是女青年,问对方是钓鱼或是钓鱼郎,实现是问对方成家了没有,男方回答还未成家,双方互摸了底细,就可以开始谈情说爱了。
咸水歌是沙田民歌的另一大类别。与高高棠歌相比,它的旋律更具漫节长声,自回而复“的特色。通常,两句为一小段,上句押仄声韵,下句押平声韵(因下句落音在低音5,所以又以押下平声韵为宜)。”海底珍珠容易揾找,在广州方言应读成温,上声),真心阿妹世上难寻。“就是一例,实际演唱时再加上衬音,但不同歌手会有不同处理。例如:
“妹呀哩,海底呀珍珠罗容乜易揾呀哩,好妹呀哩;妹呀哩,真心哩阿妹世上难呀哩寻呀罗。“
近人所写的咸水歌,为了增加其文神出鬼没表达能力,通常把七字句添加成八字,成为四言四句的曲式,例如:
“浪拍海滩,银光四溅;江心明月,映照渔船“。
按加上格式一直写下去,就右以描述一个比较复杂、完整的场景或故事。而文字风格也由“野”变“文”,实质上形成了一种新的诗体。
长句咸水歌是咸水歌的变种,其特点是上句可以无限地加上衬句,以增强其表现力,所以特别适合用来叙事。例如已故的著名民歌手何福友创作的《办嫁妆》(摘录第一段):
“今晚登场,顺口开腔,歌唱一位,沙田新郎。年方廿四,名叫志刚,能写会算,劳动力强。大伯爱仔,似爱心肝,?仔倒嫁(按:指到女家落户),要办嫁妆。婚事新办,不讲排场。大伯大娘,精心细想。移风易俗,树新风尚。……一家大小喜气洋洋。”
这首反映70年代农村新风尚的民歌,在曲式上,相当于普通的短句咸水歌的只有“今晚登场,……树新风尚(仄声,以上为上句),……一家大小喜气洋洋(下句,下平声。)”其余者是衬句,格式是“歌唱一位(仄声),沙田新郎(押上平声韵。)”
长句咸水歌一改普通咸水歌的缠绵悱恻,在优秀民歌手的即兴演唱中,可以尽显妙趣横生、淋漓尽致的风格,常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高棠歌与咸水歌合称中山民歌的双壁。中山老一辈的民歌手在国内民歌领域中占有重要位置,如已故的梁容胜,建国初期曾灌录唱片,他俩曾多次赴京出席文代会,为中央领导人演唱,在70年代应邀到星海音乐学院讲授民歌课程。近年受商来化和港台流行歌的冲击,懂得唱民歌的青年人不多了,但努力抢救民族遗产的有心人仍有不少,终于在90年代 出版了《中山民歌》CD唱碟,其内收辑了十多首原汁原味的民歌和由中山音乐人根据民间音乐素材创作的新民歌,都由著名民歌手演唱,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