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龙舟与木鱼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这里说的“龙舟”,指的是龙舟歌;这里说的“木鱼”,指的是木鱼书。   直到二十世纪的50年代,无论是在城镇或是乡村,在居民的休憩之处,都常见民间艺人手持一艘形如杖头木偶的木雕龙船,胸前挂一面小锣,一个小鼓,边唱边敲,有时也插入一些说白,这就叫龙舟说唱。   说唱龙舟的老艺人,一般文化不高,不认得几个字,但是见多识广,阅历丰富,单凭记忆,还有应变的急才,就能完完整整地把《三国演义》、《水浒传》、《封神榜》等长篇古典小说一段一段地演唱下去,而且每句唱词不达意都得押韵,难度是相当高的。   坦洲老民歌手陈石、石岐的退休老工人吴渭樵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解放后,他们编过不少配合中心任务向群众作宣传的龙舟唱段,很受欢迎,也在县、市的业余文艺评比中多次获奖。   “龙舟‘是怎么产生的呢,有两大说法:   一说在乾隆年间,一个原籍顺德龙江的破落人家子弟,首创这种说唱形式,并迅速在珠江三角洲传开;   另一种说龙舟歌是天地会等反清团体为宣传起义的需要而编创的。据说,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烟平定台湾后,以郑成功的后裔为代表的“反清复明“势力遭受重大挫折与失败。但是,广东的天地会等反清民间团体,仍在继续宣传发动,志在坚持反清斗争。   龙舟歌把“天地会反清复明”七个字嵌进歌中,由民间艺术人四处传唱,背地里,人们把它称为“龙朱歌”,后为避免引起清廷的注意,改称为“龙洲歌”,最后因以木雕龙船作联络标志,再改改为“龙舟歌”,其后,反清的内蕴逐渐失去,蜕变为艺人的谋生手段,特别是逢年过节,艺人常以此沿街上门卖唱,形同乞讨,所以又被蔑视为“乞讨歌”。   由于演唱龙舟的民间艺人多半是文盲,所以龙舟说唱过去是没有底本的。但是另有一种与龙舟在艺术形式上十分相近的“木鱼书”,却是印在石印本或木刻本上的,它的主要读者,就是粗通文墨的家庭妇女。   过去由于重男轻女的封建观念,人们常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一般在儿童时代读上几本《三字经》、《千字文》之类就不让妇女继续读书了。那时“妇女三步不出闺门”,要自娱自乐,就只能凭着自己略识几个字,在家中阅读印刷粗糙、售价低廉的通俗易懂的木鱼书。例如《榴花梦》、《背解红罗》、《再生缘》等,木鱼书一般是不知名的才女写的传奇故事,七字一句,押韵,据说最长的竟有十万字之多。在抵说的都是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故事曲折离奇,例如《再生缘》说的就是一个女扮男装的才女孟丽君的故事。我小时候就见过一些长辈在低声吟哦木鱼书,一时痴痴地笑,一时又黯然泪下,十分投入。   龙舟和木鱼都是广东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现在曲艺演唱或粤剧舞台上还偶尔可以一见。不过,那已是唱腔经过艺术加工,用纯正的广州方言演唱的,与原汁原味的民间说唱大不相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