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龙”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中国人自古把龙视为神物,认为是吉祥的象征。公元2000年又恰好是农历的庚辰龙年,所以中华大地处处兴起一股“龙”热是顺理成章的事。地处南海之滨的中山也不例外,“文革”时期深藏民间的木龙纷纷重现“江湖”,各地又扎作了少新的纱龙,一时间,龙的民间艺术争妍斗丽,大放异彩。
龙,可说是民间艺术的鼻祖,要谈中华民俗,要谈民间艺术,就不能不从龙谈起。
“龙”与侏罗纪年代曾经统治过地球的恐龙毫不相关。准确地说,它只是一种图腾,一种从想衍生的超自然的神物。
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指出:龙以蛇为主体,“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毛,鹿的脚,狗的爪,鱼的鳞和须。”总之就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合成物”。
溯本追源,先民们由于当时认识方面的局限,以为世上普遍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并由此产生敬畏与崇拜。首先是生殖崇拜,当氏族出现以后,又出现了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
有理由认为,华夏先民最早崇拜的动物是蛇,《山海经》等古籍,一再把女娲(华夏先民的共同母亲)和伏羲(华夏先民的智慧之父,一说是女娲的丈夫)描绘成“人首蛇身”。这里据说 的“蛇身”,应该不是说他们地非人非兽的怪物,而是指他们作为属蛇的部族的领袖或祖先,进而神化抽象成“蛇”。《山海经》记载三皇五帝之一的禹的父亲鲧的事迹说,“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这就清楚不过地把“龙”、“蛇”一脉相承的关系点出来了。在历史上,简单的蛇图腾是怎么演化成复杂的龙图腾呢?那正是炎黄二帝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不断兼并其他部族的结果,每兼并一处,便函将刻处的图腾的某部分添加在“龙”的原型——“蛇”之上,作为附属物,最后就形成了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狮鼻鲢口,剑角虎眼,乌齿獠牙,蛇岙鲤甲,鹫脚鹰爪”的龙,你看,它的主体——身子至今仍然是蛇!右见万变不离其宗!在我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里,“龙”字就像一条巨口长身的蛇——巴。古籍《说文解字》诠注说,“巴,早也。或曰,食象蛇也。”《山海经》也有巴蛇食象“的记载,这一能把大象也生吞下去的巨蛇,正地龙的原型。这里所说的”象“,在概就是一个以象为图腾的南方的小部落。
出土文物也证实了这一点。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就有人首蛇身的图像。山西晋南陶寺类型文化夏人遗迹也土的陶盘蟠龙,时间约为距今4000年前,其形就象蛇又似鳄鱼,这是迄今为止华夏出土所见的最早的龙。
可以这么说,“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大团结。因此,它具有无限强大的生命力,变幻莫测,气象万千,上可腾云驾雾,下可遁地入海,无坚不摧,无往不利。它,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