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麒麟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中国民间,舞麒麟远不如舞狮普遍,然而,物以稀为贵,当麒麟上街时,每每令人惊喜。
麒麟简称为麟,在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一向与凤、龟、龙并称“四灵”,都是象徵祥瑞的神物。
麒麟是什么模样的呢?在传说中,它的躯体就像一头梅花鹿,只是头上长着独角,身上长满鳞甲,尾巴与牛相似,部之就是一头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的四不像。有人猜测,它也和龙、凤一样,是若干部族图腾的综合体,亦即中华民族形成初期部族兼并过程的产物。然而史籍告诉我们,在秦、汉以前,中华大地上确实生存着一种名叫“麒麟”的四足动物。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巨著《史记》的《太史公自述》中说:“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比他稍后的位注释家张晏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时说,司马迁是把《史记》所记载的历史年代的下限定在汉武帝“获麟”这一事件所发生的年代的。《史记》从黄帝的纪元写起,直至汉武帝获麟的时候止,正如孔子著述《春秋》时,写到当时的一次“获麟”为止一样。
这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书中,最少记录了两次活捉麒麟并认为是“吉兆”的事件,一次在春秋时代,一次在西汉年间。
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据现代学者考证,史籍中的麒麟其实就是现今生活在右非洲大草原上的长颈鹿。因此,这两次“获麟“透露给我们的自然科学的信息是:在元古年代,黄河流域气候相当温暖,生息着不少热带动物,长颈鹿这类热带动物日渐减少,所以偶尔猎获才那么珍贵,到秦汉以后就绝迹了。现今动物园里长颈鹿,是从非洲引进的,并非中国土产。
原来,长颈鹿的演变为“麒麟“,正如非洲狮演变为“石狮”和“醒狮”一样,最终都带上了浓厚的中国式理想主义色彩。
在1997年的黄圃飘色节中,我们见到两头来自黄圃镇横档的麒麟,骤看与狮有点相像,细看区别是相当明显的。麒麟头部在制作工艺上与一般狮头略似,也是独角的,但嘴脸却狭长得多,有点像图案化的鹿头,而用彩布制成的麟身则比狮长(俗称狮尾)长,叠瓦状的鳞片的排列方向与麟身的中轴线平行。艺人们在舞麒麟时也有类似舞狮的摇头摆尾、舔毛搔耳、上山下山、采青、翻滚等动作,但舞狮走的是刚猛的套路,舞麒麟则比较文气,讲究轻灵和乖巧,大概因为麒麟不是食肉兽的缘故。
在中山,舞麒麟的除了有黄圃横档之牙,尚有三角沙澜、北区张溪、翠亨崖口等处。其中,崖口麒麟是双角的,可谓自成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