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狮艺的发展趋势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舞狮艺术源远流长,历久不衰,因此,在各种民间艺术中,也以它的演艺最为成熟与配套。
传统的舞狮技艺,是以南派武功为基础的,比较常见的套路有“出洞”、“上山”、“巡山会狮”、“采青”、“入涧”等,尤以采青的舞技最丰富,有采高青、水青、地青、蟹青、桥青、凳青等多种。其中的采高青俗称“企膊“,甚至有以叠罗汉的办法,站在三四层以上的人的肩膊上表演的。所谓“青”,实际上是一串由绳索高悬的生菜,扎上一包大利是,这是主家对前来祝贺祝福的狮队的奖赏,所以千难万难狮队也要通过舞狮的形式将它采下。
中山的民谣中有“浴佛节,耍狮场,扯块狮被作衣裳……”的说法骄兵必败谓耍狮声,就是搭起高台,让应邀前来的狮队进行角逐表演,在民间,这是一大盛事。
近年狮艺发展很快,从二址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各地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聚居地首先发起将狮艺引入竞技活动的层面,几乎每年均召开世界醒狮精英邀请赛,例如原属古代香山的澳门,在1999年8月就举办过这样的邀请赛。他们的做法是,在研究整理挖掘传统项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主要是啬表演的难度,在观赏性和竞技性方面下功夫。
桩阵比赛目前已成为比赛的主流。熟悉少林寺和方世玉故事的读者可能早已知道,“梅桩”的套路正是南拳的独特套路之一。根据有关资料,目前在国际性的赛规则中对桩阵的规格有明确规定。对运动员的保护设施和则亦有明确规定,以确保运动员的安全。而在评分中则难度分中则难度分只占30%,另外的70%则要求结合难度作出艺术的演绎,例如喜、怒、惊、疑,乃至编成带情节性的表演等。鼓乐的配合也极为重要,一句话,若要古老的中国狮艺走向世界,其表演和竞技的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程度必须不断提高。
中山的舞狮活动在民间有深厚的基础,而且也有一些狮队达到较高的水准,但愿般地说仍然停留于自娱乐的阶段。珠江三角洲是南狮的发祥地,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不忘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