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狮的源流与演变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舞狮,是最受欢迎的民间艺术之一,每逢节日喜庆,狮子总要出动,那节强烈、浑厚雄壮的鼓点,直敲得人心里怦怦地跳。据不完全估计,目前中山城乡的舞狮民间团体就有上百个。
狮子有兽中之王产美誉原产地是非洲。狮子是如何传入中国?又是臬由猛兽变为瑞兽的呢?学者普遍认为,“狮子”这种动物首先是由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原的。
我国舞狮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迄今已有2000年历史。在当时,佛教舞狮,道教舞虎。两教相争中,最后佛教占了上风,于是舞虎渐被淘汰。
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之分。南狮和北狮都由两个合作共舞。北狮重形似,讲究整体造型;南狮重神韵,由狮头和狮被(狮尾)组成。以下着重谈的是在中山盛行的南狮。
南狮起源于佛山。据说,在明朝初年,佛山出现一只独角怪兽,眼大口阔,吼出的声音听来就像“年”字的音,老百姓都叫它做“年”。“年”常在夜间出没,践踏农田,残杀禽兽,于是众人计议,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就是用竹蔑、彩纸所作成“百兽之王”狮子的狮头模样,再用彩布作狮被,挑迁懂得武功的青年合舞,配以锣鼓,向“年”冲去,“年”见了比自己更可怕的怪兽,吓得慌忙逃窜。自此销声匿迹。因此,人们就把舞狮的习俗流传下来,逢年过节就出动,以祈求风调雨顺,纳福消灾。
现在的狮头造型,大约定型于清代的乾隆年间,主要是把狮子脸谱化,使带有英雄色彩的狮子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可以辟医邪的瑞兽。
南狮的具体造型为,后枕企、额高且窄,眉精眼大且能转动、口阔常笑、北宽、查鼻,面颊饱满,明牙震舌,双腮。
狮分文狮、武狮两大类。由于明末清初正是风云鼓荡的年代,《三国演义》十分流行,于是人们就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刘关张,兄弟三人心一样”的刘备、关羽和张飞的不同性格,塑造出刘关张三种狮子。此外,还有一种较为少见的五彩狮,那是佛门的“瑞狮”看起来就更是善目、一派慈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