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端午话龙舟
发布时间:
2006年04月17日 来源:
中山政协
蝉鸣荔熟,榴花似火,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快要来临。这里给读者介绍一幅划龙舟的旧照片,照片拍摄于南门河(九曲河),那里如今已覆盖成马路,划龙舟的热闹景象已不可复见了。
龙舟兑渡的民间习俗起于哪年哪月,现在已无从考证。大抵上主要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忠君爱国的大诗人屈原投河自尽以后,楚人为了拯救他,所有的船艇全部出动了。为了不让鱼类伤残屈原的躯体,所以投入了用粽叶包裹的米团,这就是赛龙舟与裹粽的起源;另一说则认为吴越民工族的龙为图腾,在原始时代就有盛地兑渡的风俗,最初是把龙的图案刻画在船艇上,后来就演变成装上龙头尾的龙舟。
龙舟通常用数丈长的原枝坤甸、柚木等木料制成,木质坚韧,易划而去水快,耐腐蚀。据古籍屈大均《广东新语·事语》中记载:“四月八日浴佛,采面荭榔,捣百花叶为饼,是日江上阵龙舟,日出水龙,潮田始作。”这也就是说,古人从四月初八日开始把龙舟从河底里挖也来(称为“起水”),从这天起,一直划到端午节甚至五月二十日,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对划龙舟的喜爱。
过去,每条龙舟通常都隶属于各自的庙宇,为了增添它的神秘色彩,通常都有人编造出一套一套的神话,让它在民间流传开来。例如著名的长洲乡“鸡公龙”,据说每当竞龙斗至难解分时,就会从龙身中伸出两只脚划水,所以屡屡获胜,直到有一次因喃呒佬吃了狗肉,亵渎了神灵,才翻沉大海,从此无影无踪。又例如张溪乡的“麦龙”,据说在制造之初,乡民到外地选购木材时,发现早已有人用他们的名义把木订下了,木材店说起那人的模样,竟和“麦相公”(该庙供奉的主神)一模一样,可见地麦相公亲自挑选的,所以逢赛必胜等等。现在看来,这只是庙祝用以激励士气的手段,虽属迷信,当时却确实有效。
如附图所示的龙舟,是龙舟在较狭窄的小河里巡游,主要是凑热闹,所以叫“趁景”。数十年前的人虽不如古人那么热心,从四月初八开始划龙舟,但从五月初一起,也就龙舟鼓响,天天有“景”。而真正的赛龙夺锦,则是到了五月初五那天才正式举行的。
到了今天,划龙舟仍然是中国民间喜爱的活动,当然,它早已摒除了所有的封建迷信色彩,成为一项具有联谊性质的大型群众文娱体育活动了。